國家爲何喊停阿爾茨海默症和糖尿病手術?醫生:科學探索需“黃燈機制”

由 文匯 發佈於 熱點

'25-07-09

阿爾茨海默病手術,被喊停了。

根據國家衛健委官網7月8日消息,兩則禁止手術通知發出,分別爲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禁止將“空腸迴腸吻合術”應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前一類手術關注度尤其高,近年來該手術爭議不少,支持者、懷疑者各執一詞。

“對這類創新手術而言,當下踩一下剎車是好事。”記者詢問有關專家獲悉,納入正規臨牀探索研究的阿爾茨海默病手術尚在進行中。醫學專家形象地說,這類前沿探索確實需要一個“黃燈機制”,在狂奔與急剎間,給醫學創新一個安全緩衝區,穩步推進,以便讓更好地技術最終造福患者。

爭議漩渦中的創新手術

國家衛健委此次“喊停”,可謂靴子落地。7月初以來,關於“全國範圍內緊急叫停LVA手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消息已在醫療圈內不脛而走。

LVA手術就是本次禁止的手術之一,全稱“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這一手術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理論依據,簡單說,就是將大腦中的淋巴迴流通路分流,改道至頸深靜脈出顱,從而促進腦內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毒物質排出。

此次另一被禁止的手術——“空腸迴腸吻合術”,則是將空腸與迴腸進行吻合的一種手術,主要用於腸道梗阻、腫瘤切除後重建或先天畸形修復等,通過吻合恢復腸道的連續性。

爲什麼禁止LVA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根據國家衛健委的通知,已組織開展“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評估論證工作,圍繞該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進行評估。綜合評估認爲,該技術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尚缺乏相關臨牀前研究的直接證據,由於它尚處於臨牀研究早期探索階段,適應證及禁忌證尚不明確,無論是安全性、有效性還是經濟性,均缺乏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和衛生經濟學證據。

爲什麼禁止“空腸迴腸吻合術”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國家衛健委也組織開展了評估論證工作,綜合評估認爲:該技術應用於糖尿病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不確切,單獨實施該技術治療糖尿病可能會導致肝衰竭、營養不良等嚴重併發症;該技術曾應用於減重代謝領域,同樣因嚴重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已被臨牀淘汰。

以上消息一出,引發不小震動。尤其是LVA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這一手術,關注度甚高。在社交平臺上,該手術此前不久還被一些醫院作爲新開展的“高精尖”技術在宣傳。與此同時,有醫生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介紹“成功案例”,稱患者手術後“腦子清醒了”,但也有醫生對該手術持保留、懷疑態度。

不管怎樣,爭議漩渦中的這類創新手術,按下“暫停鍵”。

科學探索需要“黃燈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有專家提醒記者,“喊停”並不等於“否定”。細讀國家衛健委的通知,以阿爾茨海默症手術這條爲例,一方面,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督促轄區內醫療機構停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並做好有關患者的隨訪服務等工作。通知同時提到,在該技術具備充分相關臨牀前研究證據後,指導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強臨牀研究設計,在倫理委員會充分論證的前提下,科學、規範開展臨牀研究,“我委將根據臨牀研究情況,適時對該技術臨牀應用再次組織論證。”

“政策上對前沿探索的創新依然是鼓勵的。”這名醫學專家告訴記者,以阿爾茨海默病爲例,患病羣體龐大,當前又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近年上市的新藥僅針對十分早期的患者,且治療費一年高達十多萬。手術方案成了中、重度患者及其家庭的“救命稻草”。也因爲需求量大,彷徨的患者家庭甚至有種“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導致在醫院這頭,很多學科都有開展這類手術的衝動。此前從全國情況看,LVA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手術醫生來自顯微外科、整復外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等多學科,“一擁而上,一種可能的創新方法也可能被‘玩壞了’。”

採訪中,有醫生稱此次國家衛健委的發聲不失爲科學探索的“黃燈機制”,醫學的進步正是始於一次次創新的探索,而在患者的迫切需求與技術安全性的拉鋸戰中,監管部門需要扮演“變速器”角色,通過適應性的臨牀試驗平衡風險與希望。“在生命的禁區裏,醫學的謹慎不是怯懦,而是對未知深淵最基本的敬畏——可以慢一點,但必須亮着燈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