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首爾法院,前總統尹錫悅的逮捕令再次落下。韓國輿論炸開了鍋,尹錫悅還能出來嗎?
當地時間 7 月 10 日凌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批准了內亂特檢組對尹錫悅的逮捕申請,當場簽發逮捕令。從3月8日重獲自由到如今 “二進宮”,這124天裏,尹錫悅大概還沒焐熱家裏的沙發。更諷刺的是,7月9日下午到晚上,法院對他進行了近7個小時的拘留必要性審查,最終認定 “有逃跑、毀滅證據的風險”,才做出了逮捕決定。現在他被關在京畿道義王市的首爾拘留所,等着接下來的判決。這 “前總統短期二次被捕” 的戲碼,在韓國近年來可是相當罕見。

而這背後是李在明全力開啓“秋後算賬”。李在明上臺後 “出手又快又狠”,從特檢組成立到二次逮捕才用了30天,甚至有輿論直言 “尹錫悅終身監禁或已進入倒計時”。回顧二人恩怨,大概能理解李在明“你死我活”的心理狀態。
想當初,尹錫悅在任時,打着反腐的旗號,對李在明相關的事務嚴查不放,兩人的樑子越結越深。如今李在明上臺,自然是新仇舊恨一起算,這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的戲碼,不過是韓國政壇 “清算傳統” 的又一次上演。近20年,盧武鉉跳崖、李明博入獄、朴槿惠被判刑,青瓦臺就像個魔咒纏身的地方,新政府上臺,總會用司法手段把前政權拉下馬。尹錫悅當初對文在寅政府下手有多狠,現在李在明就有多絕情,說白了就是政治權力的週期性洗牌,只是這次或多或少摻雜了點個人恩怨。

但拋開個人恩怨,尹錫悅確實算不上特別無辜,此次被捕涉及 “內亂罪”,這是韓國刑法中最嚴重的罪名之一,最高可判無期徒刑。特檢組一口咬定 “尹錫悅存在銷燬證據、干擾調查的風險”,李在明政府自然樂得順水推舟,快速收押,就是怕尹錫悅仗着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翻盤。畢竟,放虎歸山的風險太大,只有把尹錫悅牢牢關起來,李在明才能睡得安穩。
而且,李在明這 “速戰速決” 也是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自從 3 月當選,李在明算不上特別順利,在野黨處處抵制,經濟又不景氣,國內罵聲一片。這時候把尹錫悅的司法清算搞快點,既能把民衆的注意力從國內矛盾上引開,又能向支持者證明自己 “說到做到”,給自己撈點政治資本。

那尹錫悅這次真的 “玩完了” 嗎?看看歷史就知道,朴槿惠 “親信干政案” 後,上訴多少次都沒用,一直關着;李明博貪污入獄,直到文在寅政府快結束了才被特赦。而尹錫悅這 “內亂罪”,性質比他們倆的嚴重多了,關乎國家體制穩定,法院量刑肯定慎之又慎。再加上李在明這股狠勁兒,尹錫悅想短期內出來,幾乎是做夢,搞不好就得在裏面待一輩子。比較諷刺的一點,當初尹錫悅也擔心“青瓦臺魔咒”,特意搬出青瓦臺辦公,結果還是逃不脫。
說到底,這場 “前總統逮捕戰” 暴露的是韓國政壇的老毛病:權力交替不靠政策競爭,全靠互相清算,陷入 “報復 - 反報復” 的死循環。1997 年金泳三政府清算全斗煥、盧泰愚,當時看着是鞏固了民主,可也爲後來的 “總統魔咒” 埋下了禍根。
總體上看,韓國的這場內鬥,李在明勝出在改善中韓關係上,有比較積極的意義,美國安插在中國周邊的棋子,總算是鬆動了一顆。只不過,“總統魔咒”能否被徹底打破,接下來就看李在明政府能否跳出歷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