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繼6月1日烏克蘭的“蛛網行動”之後,俄羅斯依舊屢遭烏克蘭無人機襲擊。據俄羅斯國防部消息,7月21日夜間,俄方擊落了117架無人機,其中30架在莫斯科地區上空被擊落。而在前一天,俄方擊落的無人機數量爲172架,其中30架在莫斯科地區。
現代戰爭中,無人機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這是一個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各國軍事專家和戰略家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以蛛網行動爲例,這是烏克蘭近年來少有的巨大勝利,其本質是利用自殺無人機進行非對稱作戰,在相對和平且沒有戒備的後方進行襲擊取得了巨大戰果。而由於科技進步以及民用高科技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原本高精尖的設備變得唾手可得,而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執行成本極低、防範成本極高的非對稱襲擊的風險。其中最爲典型的莫過於基於民用無人機的非對稱干擾(破壞)了。
覆盤“蛛網行動”
在討論基於民用無人機技術開展的非對稱襲擊風險時,“蛛網行動”成爲繞不開的案例。讓我們感謝俄羅斯這位老師又生動地給我們“上了一課”。接下來就好好解剖下“蛛網行動”以及俄羅斯的應對錶現。

奧列尼亞機場與別拉亞機場遭受了最嚴重的損失
在襲擊行動取得全面成功之後,烏克蘭安全局(SBU)就急忙跑出來公佈大量行動細節。其使用的是烏克蘭的OSA FPV無人機,一種非常典型的基於民用無人機技術的自殺式FPV。這些FPV無人機在烏克蘭境內組裝完成後,經由哈薩克斯坦偷運至俄羅斯境內,最終抵達由位於車里雅賓斯克的SBU合作人員、烏克蘭人阿爾喬姆·季莫菲耶夫租借的倉庫。
這些無人機裝載在僞裝過的集裝箱活動板屋頂部的隱藏夾層內。一個僞裝集裝箱板屋夾層可放置至少27架FPV。行動啓動時,打開集裝箱板屋頂層的蓋板以放飛無人機。不知情的司機駕駛卡車抵達指定地點後,遠程打開卡車上板屋頂部的蓋板,啓動無人機對俄空軍基地進行襲擊。可以說,“蛛網行動”的成功離不開對民間物流體系的利用。而無人機的操控更是利用了俄羅斯後方城市的移動LTE網絡,以此作爲控制鏈路操作FPV選擇目標進行精準襲擊,最終取得了至少擊毀13架俄軍戰略轟炸機的戰果。

無人機裝載僞裝移動板房的頂部隱蔽夾層內
“蛛網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令俄羅斯遭受嚴重的戰略挫折,不僅造成重大軍事損失,也對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形成一定動搖。雖然是無人機襲擊,但其本質是一起敵特滲透破壞事件,只不過傳統的敵特破壞是使用炸藥,而烏克蘭SBU使用的是無人機作爲破壞手段。
也因此,這一事件凸顯了俄方在情報預警與人員監控方面的嚴重失職。“蛛網行動”的俄境內行動主要負責人阿爾喬姆長期發表親烏言論卻未被察覺,暴露俄情報機關的內部監控漏洞。此外,大量烏方無人機通過哈薩克斯坦陸路邊境祕密滲入俄境內,俄海關未能有效識別、攔截這些隱蔽運輸的敏感物資,顯示出其邊境管控存在嚴重漏洞。
俄政府在社會治安預警方面反應遲鈍,未向公衆及時通報潛在威脅,基層民衆缺乏反間諜意識,對可疑情況沒有足夠的警惕性,也未能及時上報有關部門。例如被僱傭駕駛藏有FPV卡車的俄羅斯司機,在接到有如此奇怪的要求(指示在特定地點停下)且終點是軍用機場的運輸任務時沒有足夠的警惕,未能察覺異常,反而按照指令行事、間接成爲幫兇。

運輸“特洛伊木馬”板房的卡車
更嚴重的是,俄軍後方機場的安全意識薄弱導致了損失異常慘重。在襲擊中毫無防備、遭到重創的俄軍機場都是遠離前線的後方機場(摩爾曼斯克的奧列尼亞、伊爾庫茨克的別拉亞),其防空措施仍以應對固定翼無人機爲主,完全忽視了小型FPV無人機的威脅,僅配置有“鎧甲-S1”之類針對巡航導彈或者固定翼無人機的傳統防空系統,沒有部署如大功率干擾器之類的反多軸無人機設備。最終導致機場缺乏相應的攔截訓練和專用裝備,面對攻擊束手無策,讓烏克蘭FPV無人機能暢通無阻、大開殺戒。
相比之下,同樣遭遇襲擊、地理位置更靠近俄烏前線的佳吉列沃機場(位於梁贊州)受到的損失就明顯更小,且有攔截成功的跡象,推測是成功使用了反無人機干擾器進行反制。可見,戰備水平較高的機場就能一定程度上防範此類非對稱襲擊,人的因素始終是最重要的。
此外,俄境內SIM卡實名制管理鬆散,被烏方輕易利用俄本地SIM卡與4G網絡進行無人機控制。對於烏克蘭利用俄羅斯移動LTE網絡實現無人機控制這件事,俄羅斯也不是沒有應對手段。前方機場早有應對措施,將周邊4G LTE網絡速度限制在幾十KB的水平,無法用於無人機遠程圖像傳輸與遙控。但後方機場卻輕敵大意,未採取有效管控措施,最終爲攻擊創造了便利條件。
可以說,“蛛網行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爲俄羅斯在情報、邊境管理、社會動員、防空設施建設和通信管控等多個環節全面失守。哪怕烏克蘭不使用無人機而是其他破壞手段(如“蛛網行動”前對俄羅斯境內鐵路線的破壞)也能獲得成功,只不過無人機襲擊極大地放大了破壞效果。
新時代無人機非對稱威脅
俄烏衝突離我們很遠但又很近。俄烏雙方使用的FPV自殺無人機其核心部件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而大疆的無人機對於俄烏前線雙方極爲重要。三年來,俄烏戰場巨大的無人機需求也催生了國內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在產品高速迭代之餘,讓這些基於民用技術的產品變得白菜化與唾手可得。無人機在俄烏戰場是戰爭利器,而在中國則是廣受青少年喜愛的科技產品。但是,近幾年來無人機給社會正常運作也帶來了相當的負面影響,其中最廣爲人知的就是無人機“黑飛”了。
在限制區/禁區內未授權的無人機飛行被稱爲“黑飛”,而受影響最爲嚴重的莫過於民用機場了。在2024年9月,天津濱海機場連續兩天遭遇無人機“黑飛”騷擾,機場一度關閉,上百班航班受到影響、不少航班被取消,造成了極爲惡劣的社會影響。更有甚者通過操控無人機在飛機降落航線上“黑飛”拍攝,距離降落飛機很近,險象環生。

“黑飛”無人機在航線上拍攝降落中的客機,距離僅有百餘米
而除了民用機場之外,一些軍用機場與保密設施也飽受“黑飛”騷擾之苦。如果說民用機場在商用無人機的電子圍欄禁區範圍之內尚有一定保護,那麼一些高度保密的設施可不會出現在電子圍欄地圖之上,畢竟荒郊野嶺中出現一塊禁飛區的牌子多少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
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無人機能侵入涉密設施並進行拍攝,如果這些涉密設施毫無防備且沒有反無人機對抗措施,那真就是“如入無人之境”。在和平時期這樣的事故或許只會導致相關管理人員挨批,但如若發生在戰爭時期,那指不定就成爲第二個“蛛網行動”了。

無人機飛進入某軍用機場並拍攝後發抖音,無人機飛手宣稱:地圖上也沒設禁區啊?
電子圍欄本質是一種“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措施,哪怕設置了電子圍欄的商業無人機照樣可以通過破解、刷固件等手段來解除限制。而對於使用開源飛控的自組裝無人機,電子圍欄更是相當於不存在。它們與俄烏戰場使用的FPV自殺無人機唯一的區別,或許就是有沒有安裝火工品與引信了。
一臺民用無人機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在電商平臺上輕鬆買到,而只要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並且肯研究,通過購買散件組裝出一架俄烏衝突使用的同款FPV無人機的難度,並不比組裝一輛遙控車難多少。如果實在是“手殘”,還可以直接購買商家制作完成的成品,到手就能飛。而這些自組/代組裝的無人機不受任何飛行監管平臺管理。
在和平時期,無人機最大的威脅可能也就是“黑飛”,但如果面對戰爭或者有政治目的的襲擊中呢?那威脅一下子就大了起來。我們習慣的現代生活建立在龐大的基礎設施之上,水、電、燃氣、通訊、網絡,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它們。但這些重要的基礎設施往往屬於民用設施,不會如軍用設施那樣嚴密設防,而無人機帶來的非對稱手段無疑讓它們成爲了最好的目標。不難想象,如果露天的變電站設備被裝有火工品的無人機破壞,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以及造成多大的恐慌。更不用說對化工廠、石化廠的關鍵節點進行襲擊引發的重大事故所能帶來的巨大影響了。俄羅斯已經面對這些威脅,而我們在未來也不可避免的會面對這些問題。
與處於戰爭狀態的俄羅斯相比,我國境內的火工品管制無比嚴格,想要獲得軍用級火工品作爲無人機的戰鬥部有着極大的難度,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高枕無憂。對有着一定化學基礎的人來說,製造一個無人機可掛載的2公斤以內的鋁熱劑彈頭也並不是難事,這同樣可以對重要設備、器材進行破壞。甚至連掛載實心金屬載荷、對剛起飛的民航客機發動機進行撞擊,都能造成極爲嚴重的事故以及產生巨大的恐慌效應,對社會正常運作造成嚴重影響。
而我們之所以尚未遇到這樣的襲擊,一方面是因爲我國並不處於戰爭狀態,另一方面是相關部門在源頭上消滅了很多威脅。在我看來,能有這樣的結果,也有一定的幸運因素在內。
該如何應對無人機非對稱襲擊
假如有一天我們處於俄羅斯的境地,或者面對着敵對勢力在境內搞破壞的威脅,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基於無人機的非對稱襲擊手段呢?我們可以從俄羅斯的失敗案例中吸取一部分教訓。
任何防範措施離不開人防與技防兩方面,其中人防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線。任何非對稱襲擊的策劃都離不開人、執行也離不開人,只要人在社會層面活動就會留下蛛絲馬跡。因此,情報及預防是最爲重要的,對相關情報的獲取、敏感物品的購買與流動、對可疑人員的排查與對關鍵設施周圍可疑活動的關注,永遠都是最爲有效的防範手段。
建國初期的反特歷史告訴我們,發動人民羣衆纔是最徹底、最廣泛、最有效的防範策略。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我們依然應當積極調動羣衆的反特意識,推動全民參與反特鬥爭。通過社會宣傳、案例教育和獎勵舉報等多種措施,鼓勵公衆及時發現並報告可疑的無人機活動和異常人員流動,利用好基層網絡,及早識別異常。
在技術層面,首先得從源頭上嚴格管控無人機所需的關鍵部件與敏感技術,在供給側嚴加監管,堵住無人機技術被惡意利用的源頭漏洞。
在關鍵設施或重點防護區域可以設置RF射頻探測、聲學陣列、小型相控陣雷達、光電攝像頭所組成的綜合無人機探測系統,及時發現可疑無人機動向併發出預警。軍事設施自然可以配置對無人機進行硬殺傷的反無人機設備,珠海航展上已經展出了大量的反無人機方案及裝備,只要充足配備即可,畢竟我們不像俄羅斯那樣窘迫。

颶風-3000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統。
而民用設施面對的反無人機壓力則相對沒那麼大,在無人機上的4G模塊、光纖組件等抗常規干擾措施普及的當下,軟殺傷的效果已然無法滿足需求,硬殺傷手段是必須要準備的。射彈類或高能激光等反無人機手段或許有些牛刀殺雞,但捕網槍或者反無人機無人機顯然更適合在民用場景下發揮作用。這類設備成本相對較低,操作便捷且不易產生附帶傷害,特別適合在城市環境或機場周圍這種人流密集的敏感區域進行使用。
無人機雖小,但是在鋪天蓋地的巨網面前,最終只能成爲蛛網上的一隻小蟲。而這張綿密而又巨大的防護網,需要所有人一起編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