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就在國家監管總局約談各大外賣平臺,叫停“內卷”式價格戰檔口,京東外賣自營小店“七鮮小廚”悄然在北京上線。用戶可以在線上下單,採取 “外賣+自提”的模式,但沒有堂食。
緊接着,京東官號“京東黑板報”宣佈,即日起,京東10億現金招募“菜品合夥人”,1道招牌菜,保底可得10萬。費大廚、紫燕百味雞以及樸大叔拌飯等成爲首批候選合夥人。
一個多月前,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在一場溝通會上表示,外賣市場很大,再過一個月之後,京東外賣很快就會出現一個跟美團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也期待這種商業模式能夠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此時推出的“七鮮小廚”,不知道是不是東哥新模式的一次試點。
按照京東的規劃,“七鮮小廚”是京東百億資金建設的新型供應鏈體系下的新產品,計劃在3年內在全國建設10000家店;目標則是,讓品質餐廳擺脫經營壓力實現規模化銷售,獲得增量增長的同時,讓消費者免受食品安全困擾。
從年初的百億補貼發起“外賣大戰”,到年中的百億補貼開設外賣自營小店,爲什麼京東對外賣這個賽道會有如此執念?
外賣,在整個電商領域是一個高頻打開的特殊存在,用戶因爲點外賣,選店鋪一天內可以多次打開APP,高頻次的打開也讓美團從單一的外賣平臺轉向即時零售的先行者,並從中嚐到了甜頭;而京東售賣的以3C產品爲主的標準化產品,除非剛需,用戶打開APP的幾率遠低於美團,加上美團的即時零售開始不斷蠶食京東的主戰場(電子產品、家居日常),京東的危機感逐步加重。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美團閃購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四成。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京東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而外賣就是跟美團搶奪流量的最大也是最快的入口。
其實無論外賣還是傳統電商,國內的模式基本就是圍繞着配送時間、倉儲成本和中間環節來組織。一般有前置倉和後置倉兩種,後置倉就是電商平臺將貨品買斷集中放在自建倉庫之內,次日集中配送;前置倉則是在靠近消費者的區域設置倉庫,接單後即時送達。後置倉模式的代表就是傳統的京東電商平臺,前置倉的代表則是盒馬、山姆和京東七鮮。
這也是京東將“外賣大戰”的第二階段放到了自營小店上的底氣所在。因爲京東背後的強大的供應鏈資源,自營小店可以實現食材直採,降低成本的同時能夠統一管理和品控,並與京東七鮮超市等線下業態協同,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用戶粘性。
但,外賣自營小店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包括租金、人力等等,成本肯定是遠高於傳統外賣;其次是自營模式複製速度較慢,京東在每個地區、省份的發展大不相同,北京的模式到四川來,很難說就能很好的落地,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其市場拓展的速度。
加之美團、淘寶閃購在外賣市場佔據的主導地位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打破,消費者已習慣使用現有外賣平臺,改變用戶習慣需要時間和大量投入,由此會拉長整個盈利週期,京東需要面對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好的方面則是,外賣市場仍有增長空間,京東可以試着從差異化定位來吸引客羣。
對於京東來說,殺入外賣市場,不是打兩個回合就走,而是背水一戰!
前期的“百億補貼”挑戰美團、餓了麼讓京東在外賣領域一炮打響,“自營外賣小店”又讓整個市場爲之一亮,充滿期待。但對於京東來說,亮眼只是一時,接下來的“攻城拔寨”的攻堅戰纔是最後能不能贏得市場的關鍵。
考驗京東供應鏈和整合營銷管理能力的時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