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過就買五代機!印度或考慮加速引進蘇-57,能贏得了殲-35嗎?

由 羅馬博識 發佈於 熱點

'25-07-27

2025年5月,印巴邊境空戰震動南亞,印度空軍接連失利,暴露出裝備與體系的巨大短板。面對巴基斯坦依託中國技術構建的高效作戰網絡,印度急謀五代機蘇-57以挽回劣勢,而巴基斯坦則可能採購中國殲-35。

這場隱身戰機的潛在對決,不僅關乎兩國空軍現代化,更可能重塑南亞戰略平衡。蘇-57與殲-35的技術差距與體系適配性,將決定未來天空的掌控者。

2025年5月7日和10日,印巴邊境爆發兩輪激烈空戰,印度空軍“陣風”、蘇-30MKI、幻影2000和米格-29等主力戰機在巴基斯坦殲-10CE與霹靂-15E導彈的打擊下接連受挫。

印度戰機因數據鏈割裂、電子戰能力不足,作戰效能低下,難以應對巴基斯坦的ZDK-03預警機與紅旗-9BE防空系統的協同作戰。這場空戰暴露了印度空軍體系整合的嚴重缺陷,促使其加速五代機採購計劃。巴基斯坦則憑藉中式裝備的體系優勢,展現了區域制空權的掌控力,南亞軍備競賽因此進入新階段。

印度空軍的困境,源於長期依賴多國武器進口,裝備來源複雜導致作戰體系碎片化。“陣風”配備“流星”導彈,射程約150公里,但面對霹靂-15E的200公里射程明顯處於劣勢。蘇-30MKI雖具備較強的多用途能力,但雷達與數據鏈無法與預警機有效聯動,戰場態勢感知滯後。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殲-10CE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搭配ZDK-03預警機與LY-80防空系統,形成空地一體化的高效網絡。這種體系化作戰能力使巴基斯坦在空戰中佔據主動,迫使印度重新審視其空軍現代化戰略。

面對空戰失利,印度將目光轉向五代機。美國的F-35因出口限制與高昂成本難以實現,韓國的KF-21和土耳其的KAAN技術尚未成熟,中國的殲-20與殲-35不對印度開放。因此,俄羅斯的蘇-57成爲印度最現實的選擇。

蘇-57配備AL-41F1發動機,最大速度2.45馬赫,作戰半徑約1500公里。其N036雷達探測距離可達400公里,搭配R-37M導彈,射程超400公里,具備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不過,蘇-57的隱身性能因直通式進氣道與發動機噴口設計缺陷,雷達反射截面積約爲0.1-0.5平方米,遠高於F-35與殲-20的0.001平方米,隱身效果受限。

蘇-57的升級版本蘇-57M1在2025年推出,改進了隱身塗層與航電系統,配備AI輔助作戰模塊,但核心設計問題未根本解決。2025年印度航展上,蘇-57樣機暴露出的面板縫隙與武器艙門閉合問題,顯示其工藝精度不足。

俄羅斯提出爲印度本土生產蘇-57E,允許40%-60%的本土化比例,並提供技術轉讓,試圖鞏固與印度的軍事合作。不夠,印度採購蘇-57面臨多重挑戰。蘇-57的單機價格約1.2億美元,總成本包括維護與基礎設施可能超150億美元。

況且,俄烏衝突削弱了俄羅斯的軍工產能,2025年蘇-57年產量僅10-12架,出口版本交付可能延遲至2030年。更重要的是,印度空軍的A-50預警機與“陣風”數據鏈兼容性差,引入蘇-57可能進一步加劇體系整合難題。

巴基斯坦的軍備升級路徑則更爲順暢。殲-10CE在空戰中的優異表現促使巴基斯坦擴大采購,同時將目光投向殲-35。殲-35是中國第二款五代機,定位中型雙發多用途戰機,雷達反射截面積僅0.01平方米,隱身性能優於蘇-57。其配備WS-19發動機,推力約10噸,最大速度1.8馬赫,作戰半徑約1200公里。

KLJ-18A雷達可探測200公里外的隱身目標,搭配霹靂-21導彈與CM-401反艦導彈,作戰效能顯著。殲-35的DSI進氣道與S型尾噴管設計優化了隱身性能,航電系統繼承殲-20技術,支持AI輔助作戰與多機協同。

殲-35與蘇-57的對比凸顯其優勢。殲-35的隱身性能使其在超視距作戰中更難被探測,霹靂-21導彈的機動性與抗干擾能力優於R-37M。殲-35還能無縫融入巴基斯坦的中式作戰體系,與ZDK-03預警機、紅旗-9P防空系統及054AP護衛艦形成閉環網絡。

2025年7月,央視曝光殲-35的28萬平方米生產線,顯示其量產速度遠超蘇-57。巴基斯坦已簽約採購40架殲-35,首批預計2027年交付,飛行員培訓已在中國展開。相比之下,印度空軍的體系整合問題使其難以充分發揮蘇-57的潛力,即使採購成功,短期內也難以形成戰鬥力。

印巴空戰的技術差距不斷拉大。2019年,巴基斯坦的JF-17擊落印度米格-21,暴露印度裝備的老舊。2025年,殲-10CE的勝利進一步凸顯中式體系的優勢。蘇-57與殲-35的潛在引入標誌着南亞空戰進入五代機時代,隱身性能與體系作戰成爲關鍵。

印度曾參與蘇-57研發,投入2.5億美元,但因技術轉讓分歧於2018年退出。如今,俄羅斯以優惠條件吸引印度,但蘇-57的性能瓶頸與印度體系的混亂使其前景不明。巴基斯坦則依託中巴合作,獲得殲-35的優先採購權,成本更低,交付更快。

地緣政治與經濟因素也影響了雙方選擇。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歷史悠久,但俄烏衝突削弱了俄羅斯的交付能力。巴基斯坦通過出口JF-17與擴大伊朗貿易籌措資金,顯示出靈活的財政策略。

中國打破“自用優先”原則,優先向巴基斯坦出口殲-35,體現了戰略信任。殲-35單價約8000萬美元,遠低於蘇-57,且中國提供技術支持與後勤保障,降低了巴基斯坦的維護負擔。印度若採購蘇-57,需投入巨資改造基礎設施與訓練體系,可能擠佔國產AMCA項目的資金。

至今,印度與俄羅斯的蘇-57E談判尚未達成協議,印度內部對成本與AMCA項目的平衡存在分歧。AMCA計劃2036年量產,但技術成熟度與進度存疑。巴基斯坦的殲-35採購計劃進展順利,首批交付時間表明確。

殲-35的引入將使巴基斯坦在隱身作戰與體系整合上領先印度,區域戰略平衡進一步向其傾斜。南亞空戰的未來將在五代機的較量中展開,殲-35的體系優勢或將成爲決定性因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