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贏俄羅斯,澤連斯基制裁中國實體,不到24小時,中方反將一軍

由 王鵬國際關係 發佈於 熱點

'25-07-29

眼見打不贏俄羅斯,澤連斯基轉頭開始制裁中國實體。不到24小時,中方反將一軍。那麼,澤連斯基此舉有何用意?中方的回應又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7月27日,澤連斯基簽署了兩項總統令,批准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的新制裁決定。第一項法令,將歐盟現有的18輪對俄製裁,在烏克蘭管轄範圍內同步實施;第二項法令,瞄準了90多家爲俄羅斯軍隊製造並提供稀土和關鍵金屬的企業,同時將53名個人和法人實體列入黑名單。制裁對象包括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印度等8個國家的公民和45家公司。

要理解烏克蘭此舉,得先看看當前戰局。俄烏衝突進入到第四個年頭,戰爭已經從一開始的快速推進變成了長期消耗戰,從無人機戰到導彈攻防,烏克蘭逐漸陷入疲態。俄羅斯方面在無人機生產和戰術運用上不斷壓制烏方,尤其是“天竺葵”系列無人機的持續擴產和戰術優化,已經使烏克蘭腹地越來越難以防守。大量無人機襲擊了烏克蘭的軍事基礎設施,也削弱了其武器補給和指揮系統。

外部壓力不斷上升的同時,內部矛盾也不容小覷。前線節節敗退的消息接連傳出,大批烏克蘭民衆對於戰爭看不到盡頭,因而走上街頭抗議。美國資深記者爆料稱,美方正在考慮讓澤連斯基下臺,取而代之的或將是烏克蘭前總司令扎盧日內。這種爆料雖然未經官方確認,但影響巨大。

因此,爲平息內外壓力,澤連斯基很可能選擇使用“強硬制裁”的方式,來表明烏克蘭仍有話語權。那麼,制裁中國、伊朗等國家的企業,看起來是對外展示“獨立意志”,但本質上就是一種轉移焦點的操作。

中方的回應明確且堅定。我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8日回應道,中方反對任何沒有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授權的單邊制裁。這種立場早已在多個國際場合中反覆強調,不僅是原則問題,更是中國保護本國企業合法權益的底線。不僅如此,郭嘉昆還反將一軍稱,敦促烏方立即糾正錯誤,消除負面影響。

分析來看,如今這場衝突背後,大國的力量博弈也越發明顯。簡單來說,目前的俄烏戰爭已經進入到“打談結合”的消耗階段。沒有一方真的打光了,但也沒有一方真的想停戰。俄羅斯希望擴大戰果,獲得談判優勢,烏克蘭則希望拖下去,等待新的局勢變化。

特朗普對烏克蘭的支持態度也成爲關鍵變量,他並不願意走上拜登政府“挺烏壓俄”的老路,而是更偏向“逼迫談判”,這種中間路線給烏克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歐洲方面雖然加大了對烏援助,但也在推進自身的戰略自主,不再單純依賴美國。在這種態勢下,烏克蘭如果繼續孤注一擲,則很可能被邊緣化。

而中國在這場衝突中的角色依然清晰明確:我們不提供致命性武器,也不選邊站隊,強調政治解決,維護自身企業權益。即便被烏克蘭列入制裁名單,中國依舊保持冷靜剋制,中方的回應不是對抗,而是通過制度和法律體系保護本國企業,展示出大國的穩定性和責任感。

反觀烏克蘭,急於通過激進手段製造政治籌碼,但這些無法改變基本面。戰爭壓力、外交孤立、內部動盪,加上西方援助逐漸減弱,澤連斯基正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他試圖以制裁中國等國家爲手段,來喚起國際社會的注意,甚至博取西方更多的同情和援助,但這種策略風險極大,反而可能加速其外交潰敗。

可以預見,未來幾個月內,烏克蘭局勢仍將持續動盪,特朗普和歐洲如何行動,將成爲關鍵變量,而中方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一貫立場,展示了我方負責任大國的穩定性和戰略定力。對澤連斯基來說,與其把精力用在制裁中國上,不如重新審視衝突的代價和出路,因爲這場戰爭,已經遠遠超出了烏克蘭自身所能承載的範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