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300元育兒補貼來了!國家打響人口保衛戰,爲何說這只是開始?

由 趙老師財源說 發佈於 熱點

'25-08-01

國家終於要正面硬剛人口問題了。

7月28日,中辦、國辦印發《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決定從今年1月1日起,對3歲以下嬰兒發放每年3600元的育兒補貼。

消息一出,網上立馬分成兩派:一派算賬稱,一年3600元,三年10800元,僅夠買幾罐奶粉;另一派冷靜質疑,認爲每月300元就想讓人多生孩子,過於天真。

但無論如何,方案出臺本身就是一個信號,說明國家終於要正面硬剛人口問題了。

中國的人口形勢有多嚴峻?看看數字便知,數字不會說謊。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4,2023年我國人口出生率降至6.39‰,人口自然增長率爲-1.48‰。

這意味着,中國人口出生率從2013年的13.03‰下降到2023年的6.39‰,十年間幾乎腰斬。更嚴峻的是,2022年起全國人口進入負增長,2023年是第二年,且降幅從-1.6‰擴大至-1.48‰。

換句話說,“少子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

這一趨勢的可怕之處在於:若按當前出生率持續下去,幾十年後中國可能面臨類似日本、韓國的人口危機,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障系統崩潰、經濟增長乏力等問題都會接踵而至。

因此,這次育兒補貼政策與其說是福利,不如說是人口保衛戰的第一槍。有人認爲每月300元太少,起不到作用。但參考國際經驗,現金補貼確實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法國早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前就開始鼓勵生育,2019年家庭福利支出佔GDP的比重爲3.44%。在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這一數據位居榜首。結果是,法國總和生育率一直維持在1.8左右,在發達國家中表現突出。

德國也是典型例子,鼓勵生育政策實施後起到一定效果:2007年出生人數比2006年增長1.8%,人口出生率達8.32‰;2012年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3以上,2015年後更是保持在1.5以上。

相比之下,補貼力度不足的國家情況堪憂。日本、韓國雖有各類生育政策,但福利支出佔比仍低於國際平均水平。韓國總和生育率甚至跌破1,成爲全球生育意願最低的地區。

可見,錢確實管用,關鍵在於補貼是否充足。回到中國政策,每年3600元平攤到每月爲300元,看似不多,但結合具體語境意義不同:

首先,這是國家基礎標準。政策明確,地方提標部分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自行承擔,即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可在此基礎上加碼,部分發達城市可能翻倍甚至更高。

其次,這筆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且在領取低保等社會救助認定時不計入家庭收入。這一細節體現了政策設計的用心。

更重要的是,這只是開始。

按國際經驗,生育支持政策通常是漸進過程。法國1995年開始加大鼓勵生育的社會政策力度,提供名目繁多的高額補貼和育兒假期,才逐步形成完整體系。中國此次先從現金補貼入手,後續可能推出更多配套措施,如托育服務、稅收優惠、住房政策、教育資源等。7月25日的國常會上已明確要推進免費學前教育。

爲何現在推出這一政策?答案很簡單:再不出手就真的晚了。

中國人口轉折點來得比預想更快,原本以爲2030年左右進入人口負增長,結果2022年就已開始。梁建章解讀2024年中國人口數據時指出,生育率長期下降趨勢未得到扭轉。

更重要的是,生育觀念的變化存在滯後性。即使現在政策到位,年輕人改變生育想法需要時間,從決定生育到孩子出生又需近一年,因此政策效果顯現至少要三五年後。這種情況下,早一天出政策就早一天有希望。

不過,光有錢還不夠。生育率下降原因多樣,包括房價高、教育成本大、就業競爭激烈、女性職業發展受影響等。家庭生育面臨的突出困難之一是婦女工作與家庭的衝突。

一組對比數據很有意思:瑞典男女勞動參與率差距爲4.1%,工資差距爲7.4%,總和生育率1.7;韓國男女勞動參與率差距爲17.5%,工資差距爲31.1%,總和生育率不足1。可見,工作領域的性別差距越小,生育意願越高。

這說明,性別差距大的國家(如韓國、日本)中,女性生育會喪失工作機會、嚴重影響職業發展,形成“母職懲罰”。女性勞動參與率低會將經濟壓力轉移到男性身上,導致雙方生育意願大幅降低。

因此,真正的挑戰不是給多少錢,而是如何讓年輕人敢生、願意生。這需要重構一整套社會保障體系:讓女性不因生育影響職業發展,讓家庭不因多一個孩子陷入經濟困境,讓教育成本不至於壓垮家庭。這些都比發補貼難得多。

從更大歷史角度看,這次育兒補貼政策是歷史必然選擇。

中國正經歷人口大轉折,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這是每個現代化國家的必經過程。但中國的特殊之處在於,這一轉折來得太快太急——歐洲國家用一兩百年完成人口轉型,中國僅用幾十年。

這種壓縮式發展帶來巨大紅利,也造成嚴重後遺症,現在必須正面應對。育兒補貼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更多硬仗要打。參考法國經驗,從1995年加大生育政策力度到形成相對穩定的人口格局,用了近30年;德國也經歷十幾年政策調整才使生育率回升。

好在國家終於開始重視人口問題,願意爲年輕人的生育承擔成本。這一信號可能比300元補貼更有意義,它告訴年輕人:生孩子不再是私事,而是國家關心、社會支持的公事。這種觀念轉變纔是解決人口問題的關鍵。

當然,觀念轉變和體系完善都需要時間。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爲這場人口保衛戰的最終勝利做好長期準備。

#三孩生育政策來了##婚姻##婚姻與家庭##教育##財經##經濟##國家##上頭條 聊熱點##熱點##時事熱點頭條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