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驚歎:中國工廠自動化引領世界製造業​

由 種花家的評論員 發佈於 軍事

'25-04-24

近日《紐約時報》網站的一篇文章引發廣泛關注,文中驚呼“中國工廠比美國、德國或日本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美媒聚焦中國製造業的機器人大軍,深入剖析了其對中國製造業帶來的變革性影響。

在當今全球製造業格局中,自動化程度已然成爲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爲中國製造業的自動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佐證:中國每萬名製造業工人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僅次於韓國以及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三。這一數據直觀地反映出,中國在製造業自動化進程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製造業的自動化發展並非僅侷限於大型汽車工廠等大型企業。令人驚歎的是,衆多小作坊也紛紛踏上了自動化之路。以廣州一家僅有11名工人、生產廉價烤箱和燒烤設備的小工廠爲例,其老闆正準備向一家中國公司購置帶有攝像頭的機械臂。該設備藉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自主學習焊接烤箱側面的操作,並在最少人工干預下重複這一動作。而在僅僅四年前,同樣功能的系統只能從外國機器人公司高價購入,費用約14萬美元,如今中國公司給出的價格僅約4萬美元。這一價格上的巨大落差,使得衆多像這樣的小工廠主得以投資自動化設備,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製造業自動化的普及。

反觀美國,儘管其汽車工廠也在使用自動化技術,但其中許多設備卻來自中國。過去20年間,大多數新建的汽車組裝廠都選址在中國,圍繞這些工廠,自動化產業在中國蓬勃發展。不僅如此,中國公司還積極收購海外先進機器人供應商,德國的庫卡便是典型例子,收購後大部分運營也轉移至中國。大衆汽車在合肥的電動汽車工廠便是一個縮影,全廠1000多臺機器人中,僅有一臺來自德國,其餘均產自上海。​

中國製造業自動化發展迅猛的背後,有着堅實的人才支撐。中國的大學每年培養約35萬名機械工程畢業生,以及大量電工、焊工和其他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相比之下,美國大學每年僅培養約4.5萬名機械工程畢業生。美國一家領先的機器人制造商聯合創始人坦言,尋找技術嫺熟的員工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人才數量與質量上的差距,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在製造業自動化領域的優勢。​

中國製造業自動化的高度發展,不僅徹底改變了自身的製造業模式,還帶來了諸多實際效益。一方面使得中國工廠有能力將出口產品價格維持在較低水平,增強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在應對特朗普高關稅以及貿易戰等外部衝擊時,具備了更強的韌性和優勢。這一系列成果,無疑是中國製造業長期以來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以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持續投入與努力的結晶,也難怪美媒會發出如此驚歎。在未來全球製造業競爭中,中國憑藉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必將佔據更爲重要的地位,引領着製造業發展的新潮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