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張譯,或許纔是娛樂圈最聰明的人

由 娛樂圈筆娛君 發佈於 娛樂

'25-05-13

文案|一紙枕書

編輯|酒醬紫

近兩年各大頒獎典禮很難激發起觀衆們的好奇心。

原因很簡單,太沒有懸念了。

今年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帝,不出所料又是劉青雲,這已經是他第四次封帝了。

無獨有偶,今年第2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的影帝,也是觀衆的老熟人——

張譯。

憑藉電影《三大隊》中刑警程兵一角,他成爲首位二封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的存在。

在此之前,他還憑藉《懸崖之上》這部電影斬獲金雞獎、百花獎的影帝獎盃。

如今加上華表獎,張譯已經拿下電影領域的“大滿貫”,無疑是站在行業頂峯的水平。

只是他卻在後臺採訪中表示自己將要息影。

說實話,這個消息在觀衆的意料之外,但仔細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因爲我們都能看出來,張譯早已陷入事業的困境當中。

01 盛譽中的退場,用息影沉澱自我

當主持人詢問張譯接下來有哪些工作計劃後,他沉默的三秒鐘似是在下定什麼決心,然後表情是前所未有的放鬆。

“前幾年集中上映了一批作品,我覺得有點太密了,所以就故意讓自己停下來。”

“我也不說具體時間了,就停到自己覺得滿意的狀態吧。”

沒想到這樣的話會從一個滿載盛譽的演員口中說出,要不怎麼說張譯纔是內娛的活人呢。

而且他有這樣的想法也確實合理,還記得2023年被稱爲“張譯年”,因爲那是他最高產的一年。

《狂飆》中的安欣、《他是誰》裏的衛國平、《滿江紅》裏的何立、《萬里歸途》裏的宗大偉,張譯在這一年貢獻了好幾個熒幕形象,連帶着觀衆看他都快要串戲了。

可能有人覺得這麼頻繁露臉是人火的證明,屬於好事。

但事實上,作爲演員來說,頻繁的曝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耗自己的神祕感。

而且演員從一個角色跳到另一個角色,耗費的精力也是難以想象的。

你會發現這些年張譯越來越有疲憊感了。

他在不同的故事中穿梭,沒有可以休息的時間,沉浸在別人的人生中,會猛然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消失了。

可生活對演員來說,纔是可以汲取養分的土壤,是讓自己能夠不停成長的基石。

“我特別喜歡讓自己安安靜靜生活一段時間,陪陪我的貓,去大街上。”

“我現在自我隱藏的技術越來越好了,我去到很多人多的地方。演員得紮根生活,不然就是紙上談兵,這是我特別害怕的一件事。”

看得出選擇息影是張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情。

他,確實需要改變了。

02 大衆形象固化,陷入角色塑造的泥沼

除了曝光度增加消耗自身的靈氣,其實這些年張譯的困境還在於角色固化方面。

現在提起張譯的形象,你會想到什麼?

警察、檢察官、老好人,因爲這就是他在大部分作品中呈現出的狀態。

有時候即便是他穿着普通衣服,觀衆都可以幻想出他一身制服的樣子。

一旦形象固化,一時半會就很難改變了。

而且長期塑造同一種類型的人物,演員即便是演技再好,也不免對觀衆造成審美疲勞,甚至有串戲的風險。

比如當我們對比安欣、衛國平、程兵這三個角色,基本沒有太大的區別。

骨子裏都有點軸,純粹的正派人物,好像永遠可以去奉獻,包括造型也符合年代劇對刑警角色的訴求。

幾個人物互相換着去對方的劇作當中,估計都沒有人能發現。

連張譯自己都說:

“我演到最多的時候,我首先自己煩自己了。”

“所以很感謝今天這份鼓勵,它像是我和觀衆的一份契約,拿了這個獎,不好好去生活,不好好演戲,會對不起觀衆,對不起自己,生活也會拋棄我,所以我希望自己多沉澱一下。”

但歸根結底,這不光是張譯自己的困境,也何嘗不是市場大環境的困境?

03 是張譯的困境,更是市場的困境

先來回顧一下張譯以前的作品,其實也不乏正派人物,可怎麼演都不會給人同質化的感覺。

比如《士兵突擊》裏的史今,他善良、堅毅、有責任心,但這些都不侷限於口頭上的塑造,而是細化在每個情節中。

掄錘的時候被許三多砸到,他卻說:“班長今天豁出去了,儘管砸,砸着人沒關係,總有一次你能砸準。”

還有在退伍前,他跟着連長去看天安門,哭得像個孩子一樣。

是不捨、是遺憾、是委屈,更是一個老兵信仰的最好體現。

再看《我的團長我的團》裏的孟煩了,惡嘴惡舌,賤得沒邊,平時能給人氣一個大跟頭,可關鍵時刻又毫不掉鏈子。

像這種極具人性色彩的正派人物,在當下市場中也不多見了。

大部分角色都正得缺乏生活氣,正得帶有說教感,哪怕是影帝來看,也很難賦予其生命力。

而這也是因爲市場大環境的轉變,影視快餐化是當下的主要病症。

創作者不再進行細緻的人物打磨,只講究效率與流量。

刑偵題材容易爆,那就通通都拍上。

而張譯在不知不覺間也成爲供養國劇市場的血包,眼看着自己的靈氣和精氣神一點點被蠶食殆盡。

他怎麼可能不想逃走呢?

但逃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暫停腳步去思考未來的發展更加重要。

在拍攝《狂飆》期間,張譯就展現出了創作的才華,比如安欣對高啓強拉警戒線這一幕,其實就是張譯的靈感。

在創作中的他也可以感受到人物塑造的問題出自哪裏。

當然,國產劇要想徹底走出困境,還需要千千萬萬個“張譯”的努力。

04 結語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智慧,就是捨得。

當一個演員站在人生巔峯處,捨得拋下利益與名聲,專注自身的提升,其實很不容易做出這樣的決定。

但有舍,纔有得。

如果張譯麻木地順應市場,不珍惜自己的羽毛,不停消耗自己的口碑,那麼等待他的也只有路人緣崩壞的一天。

好在他是個聰明人,選擇迴歸生活,感受生活,並且等待未來的某一天可以更好的演繹生活。

有時候當你發現改變不了現狀,或者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的時候,就可以停下腳步,先把自己做好,再去考慮改變當下的問題。

但只要有心,總能做出成績。

我很期待張譯迴歸的那天,可以帶給整個國劇市場一些與衆不同的改變。

——EN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