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在深夜衝動下點擊過一隻Labubu的“盲盒”?或是在社交平臺被“痛包”刷屏時,心跳加速地搜索掛件同款?
童趣風

當玩具櫃不再只是孩子的專屬,童趣美學正悄悄入侵成年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席捲了整個時尚圈。
越來越多成年人勇敢穿上那些“小時候想穿卻不敢穿”的衣服,童趣美學,不再只是一個視覺風格標籤,而是一種宣言:我們不想被定義爲成熟、理性、沉悶的“大人”。我們想保留天真、熱愛和色彩斑斕的情緒表達:我不是幼稚,我只是不想變得麻木。



在過去,“可愛”常常被誤解爲“低齡化”或“不夠有氣場”。但在當下,童趣風給單純的可愛加上更加深刻的意味,被重新定義爲一種勇敢——拒絕被年齡規訓、不爲性別設限、從內心表達自由與熱愛。這一代年輕人早已告別了“穿得像大人才是成長”的單一路線,相反,他們更懂得如何把童趣穿出態度。

這不僅僅是一種穿搭風格,更是對快節奏生活的一次溫柔反擊:在千篇一律的灰色套裝中,加入一條印有卡通圖案的圍巾;在規規矩矩的通勤包上,掛滿娃娃與閃亮吊墜,彷彿在說:“別小看我的愛好,它們支撐着我的生活。”

翻開近幾季的大秀,各大品牌紛紛玩轉“童年密碼”——娃娃裙、翻領針織、亮片刺繡、玩具包,甚至是誇張如玩具道具的鞋履與眼鏡。Moschino的童趣美學不必過多介紹,玩具熊已經火過每個人的衣櫃,Balenciaga的毛絨手包、LOEWE的動物造型配飾、MiuMiu的彩色髮夾與貼紙妝感……這一切都在說明:童趣不再是邊緣選項,而是主角光環。






令人驚喜的是,這股童趣浪潮並不僅限於衣櫥。它正在全方位入侵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你會看到年輕人穿着帶有手繪塗鴉的牛仔外套、腳踩多巴胺配色運動鞋、肩背玩偶造型的揹包,每一件單品都像是從童年記憶中撕下的一角,拼貼出當下最in的風格宣言。





如果你還沒見識過真正的“痛包”,建議你點開小紅書搜索“阿貝貝包包”。從Pop Mart的潮玩手辦,到寶可夢、Hello Kitty掛件,包不再只是功能性的收納工具,而是一塊私人精神展板。彩色橡皮筋、玻璃珠項鍊、動物圖案襪子、表情符號戒指……這些童年時曾被父母視爲“不高級”的東西,如今成爲街拍博主和時尚KOL的心頭好。




不只是穿,連妝也要“童趣”起來。貼紙痘痘貼、彩色睫毛、亮粉腮紅、卡通圖案美甲,甚至“泡泡糖妝感”的脣妝風潮,無不體現出童趣的視覺語言在彩妝領域的爆發。貼紙相機殼、動物造型的加溼器、貓耳耳機……童趣已然成爲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讓成年人也擁有爲“無用之美”買單的自由。





當然,童趣風並不是“越像小孩越好”。它講究的是一種“度”——可愛而不幼稚、趣味而不浮誇。童趣美學的崛起,也與社交媒體時代的視覺表達需求密切相關。信息密度極高的今天,可愛元素擁有天然的“抓眼”能力,也更容易傳遞溫柔、治癒與不設防的情緒。而這背後,更是一種文化心理的轉變。

當焦慮、壓力、危機成爲日常,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盔甲”來對抗成人世界的規則。這件盔甲,也許不是沉穩的黑西裝,而是一個帶着毛絨耳朵的髮卡、一顆布靈布靈的娃娃吊墜。一個古靈精怪的亮點,即可點亮整個穿搭。


“童趣”不代表不成熟,相反,它是一種極具張力的文化符號:我們願意承認自己還有柔軟、童真的一面,並用穿搭與風格去守護它。

當Labubu從潮玩變成一種“情緒的投射”,童趣就不只是“時髦好看”,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想象力表達。童趣美學的風靡,證明了時尚從來不是一個只關於“成爲大人”的命題。

我們可以很專業、很高效、很獨立,也可以在耳機纏繞的早高峯、在文件堆積的週一上午,偷偷撫摸一下包上的小熊掛件,給自己一個微小的喘息空間。畢竟,誰說長大以後,就不能再做一次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