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起降殲-20試飛照曝光?很多人都被騙了,中國根本不需要

由 第一軍情 發佈於 熱點

'25-05-21

#夏日生活打卡季#

文/肥佬茄子

最近,網上有模糊“照片”曝出了所謂的“垂直起降版殲-20”試飛的畫面——圖像上的殲-20戰鬥機在原有氣動佈局的基礎上,增設了一個巨大、可90°向下旋轉的尾部矢量噴管,以及一臺中置的升力風扇,這是非常典型的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設計。而尾部的阻攔索尾鉤顯示,該機顯然是一架艦載型戰鬥機。此圖一出,讓無數網友興奮不已。

(網上流傳的所謂“垂直起降版殲-20”)

然而,這圖其實是假的——事實上,該CG圖像來源於一個由著名的蓋金娛樂公司(也就是“戰爭雷霆”的開發商)開發的、名爲“現代戰艦”(MW)的網絡在線遊戲,而所謂的“垂直起降設計”也只不過是將F-35的尾部矢量噴管和升力風扇導流板直接拼接到了殲-20的模型上——他們甚至因爲偷懶而沒有修改機身建模、加入升力風扇的噴氣管道。

不過這仍然引起了一些軍事愛好者的熱議,而最核心的一個議題就是:在2025年的今天,中國還需要一款“垂直起降隱身戰機”嗎?

(gaijin公司的殲-20模型做得相當敷衍)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目前已曝光的兩款次世代戰鬥機——也就是殲-36和殲-50,都沒有采用任何具備垂直/短距起降的設計特徵,而是繼續在傳統高速隱身結構上更進一步增強了尺寸和機動性能。而殲-20和殲-35這兩款五代機,也沒有任何改爲垂直起降的跡象。也就是說,至少在目前,未來中國有人戰機的規劃中並不包括一款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新型戰機。

實際上,中國在很多年前也確實探索過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可能性。但爲什麼在美國推出了具備短距起降能力的第五代戰機F-35B後,中國卻沒有在這方面進一步跟進?這還要從該機型的固有缺陷開始說起。

(F-35B正在降落)

垂直/短距起降戰機雖然能夠在兩棲攻擊艦等甲板較小的平臺上操作,但這種飛機的固有劣勢是,它的起飛重量將遠低於傳統的固定翼戰鬥機,並且油耗、安全性表現都要更加糟糕。例如傳統結構的F-35A,其武器載荷要比短距起飛的F-35B多出超過1噸重,航程也要多出500公里,可見短距/垂直起降設計的巨大負面影響。

對於擁有了電磁彈射器和大型航母的中國來說,垂直/短距起降對艦載機帶來的劣勢遠大於優勢,因此中國自然沒有理由再去花費重金開發這麼一款艦載機。

(中國的新一代兩棲攻擊艦都帶有彈射器)

有人提到美國人運營F-35B的主要方式是將其部署在兩棲攻擊艦上,充當所謂的“準航母”來用,但這對中國來說就更沒必要了——美國的兩棲攻擊艦沒有彈射器,可中國的076是有的。

當前076級兩棲攻擊艦裝備了電磁彈射器和阻攔索,理論上具備起降大型固定翼無人機的能力。而中國的許多大型隱身固定翼無人機都具備充當空戰平臺的能力,例如攻擊-11、FH-97A等。而最近亮相的中國“九天”無人機,其最大戰鬥載荷高達6噸,已經非常接近F-35B(6.8噸)的水平。

(“九天”無人機的戰鬥載荷已經非常接近F-35B)

總體來說,無論是“鷂”式還是F-35B,傳統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定位就是在能夠在較小平臺上起降的、能夠爲前線部隊提供高於武裝直升機規格的直接對地火力支援的戰鬥機。而在今天,這種戰機的角色已經基本上可以被更先進、更智能化也更安全的無人機、遠程防區外武器和滑翔制導炸彈取代。

因此不僅僅是中國,目前全球範圍內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還在試圖往自家的新一代戰機上加入短距/垂直起降能力,這也說明了這東西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都已經是一個公認的相對落後、沒有未來競爭力的概念。因此,中國當然不會再去搞什麼“垂直起降殲-2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