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近一點就開火?殲轟-7A貼身30米攔截日本軍機,強勢回應挑釁!

由 軍武次位面 發佈於 熱點

'25-07-11

【軍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7月9日至10日,東海空域再度風雲激盪。據日本防衛省披露,中國空軍出動殲轟-7A戰鬥轟炸機,以水平距離僅30米的極近姿態攔截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引發熱議。

▲日方公佈的殲轟-7A照片

根據日方公佈信息,7月9日上午10時50分至11時05分,日本YS-11EB電子偵察機在東海上空被中國殲轟-7A“異常接近”,最近水平距離約30米,垂直距離約60米;次日10時,該機再度遭遇“飛豹”以60米水平、30米垂直距離的跟蹤攔截。值得注意的是,執行任務的“飛豹”戰機不僅掛載了3具副油箱,還攜帶了霹靂-5近距格鬥導彈,處於實戰掛載狀態。這組合配置也說明,殲轟-7A是具備遠距離巡邏與即時格鬥能力的。雖然該機型已經不屬於最新一代戰機,但其航程遠、掛載多、穩定性強等特點,使其依然是我國空軍執行中低烈度攔截任務的主力之一。

日本的YS-11EB電子偵察機,初始型號上世紀60年代服役,是日本戰後第一款自主研製的雙發渦槳客機。雖然其電子偵察模塊在90年代進行了現代化升級,包括換裝T64發動機和數字電子偵察設備,但平臺本身老舊、航速較慢、抗干擾能力有限。它本該早已退役,當前僅餘3架服役,均部署於航空戰術教導團電子作戰羣。

▲日本YS-11EB電子偵察機

然而,正是這類看似“無害”的老舊電子偵察機,近年頻頻在東海空域活動,配合P-3C、E-767等平臺,對中國海空力量動向進行窺探。日本的這種騷擾也成爲一種低成本高收益的戰略選擇——通過“蹭線”中國防空識別區,測試我軍應對能力與決心,製造輿論熱點,又能在擦邊球操作中保持“被動防禦”的政治姿態。

此次殲轟-7A以超近距離姿態進行攔截,雖然引起日方“抗議”,但從國際法角度來看,中國軍方行動完全合法合規。自2013年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來,任何進入該空域的外國軍機都需提前通報身份、飛行計劃並接受識別。這既是國家主權的體現,也符合各國常見做法。

殲轟-7A選擇近距伴飛、武裝壓迫的方式,目的並非擊落,而是通過威懾迫使對方脫離我識別區。對於距離僅30米的“戰術壓迫”,中國飛行員展現了極高的技術水平與控制能力,這種“貼臉威懾”不僅顯示了我們的空中優勢,也明確釋放出一個信號:我軍對外軍偵察行徑絕不容忍,必要時將以實戰姿態進行回應。

▲殲轟-7A

殲轟-7A雖然是90年代問世的機型,但經過多輪升級,依舊具備優秀的對海對地打擊與一定程度的空戰能力。其搭載的霹靂-5C近距格鬥彈對像YS-11EB這樣缺乏自衛手段的目標來說,已屬“降維打擊”。同時,“飛豹”戰機內油充足、航程遠、低空穿透能力強,非常適合東海這類高強度巡邏與攔截任務。而且,隨着殲-16等新銳多用途戰機的大量列裝,殲轟-7A逐漸轉向執行“維權驅離”、“戰備值班”等中低烈度任務。此次近距攔截也顯示,飛豹部隊仍具強大戰鬥力,不容小覷。

可以預見,未來類似這樣的對峙還會出現更多。這並非偶然,而是中日雙方在東海博弈逐漸升溫的必然結果。日本一方面加緊偵察和干擾,另一方面又在輿論上“控訴中國危險行爲”,試圖將責任推卸給中方,這種“雙面操作”本質上是其對華戰略模糊、又試圖借外部施壓獲取安全紅利的體現。

▲此前同樣對日機進行攔截的中國空軍蘇-27

目前看來,中日東海空域的摩擦正在進入“對峙升級期”。然而中國軍方的態度已然明確:主權不可侵犯,識別區不可逾越。殲轟-7A的“貼臉驅離”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種制度化、常態化的應對機制。未來,隨着殲-20、殲-16等新銳戰機在東海方向投入使用,我們應對外軍偵察的能力與強度還將持續提升。中國空軍在東海上空的每一次強硬攔截,都是一次國威軍威的莊嚴宣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