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蔚來“虧了1000億”沒倒,但哪吒虧了“100多億”就倒了?

由 烏鴉君的汽車觀 發佈於 熱點

'25-07-17

如果把“新能源車企”比作開飯館的老闆,哪吒和蔚來絕對是“活得最不一樣的兩位”。

哪吒像是那種拼命壓低價格、菜單上啥都便宜的小館子:

曾靠性價比衝上過銷量榜首,但如今卻突然關門、欠債、申請破產。

而蔚來呢?明明年年虧損,菜價也貴得離譜,偏偏還活得有聲有色。

說白了,一個虧了一百多億就“不行了”;

另一個虧了一千億還在搞技術、建換電站、出新車——這真的很離譜。

明明都是造車新勢力,怎麼結局能差這麼遠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背後的原因!

談到這個問題,大家往往會異口同聲地說:

“還不是因爲蔚來會搞錢,哪吒搞不到錢,所以才走到了這一步。”

不否定這個觀點,但問題是——爲什麼蔚來能搞到錢,哪吒搞不到呢?

有人會覺得,是因爲蔚來的品牌更高端,還有換電壁壘,大家所以願意投資;

而哪吒這邊就不一樣了。

車價很低,銷量額也一般,還沒什麼護城河和知名度,資本肯定就不愛了!

還有人會認爲:

蔚來是老牌新勢力,起步早、影響大——

從2018年開始就自帶光環,早期就被拿來和特斯拉對比,影響力不在一個量級。

這些觀點都對,但距離核心還很遠。

在我看來,哪吒之所以搞不到錢,包括2個方面。

一方面就是,創始人背景完全不同,這直接決定了後者的發展。

先說李斌,這可是從互聯網時代一路打拼上來的人。

當年幹易車網,就已經在創業圈混出過名堂,還成功把公司送上了紐交所。

可以說,自己是燒過錢、也融到過錢的人。

後來創辦蔚來,連啓動資金都是自己掏的,1.5億美元一拍桌子就砸了進去。

這種水平的人物,不僅懂技術,還熟資本;不光能講故事,更知道怎麼“對症下藥”拿錢…

你要是投資人,聽他聊幾句,可能都不需要BP就想投了。

但哪吒就不同了。

方運舟和張勇,兩個人基本都是“車廠裏搞技術出身”。

一個在奇瑞、清華體系混了十幾年,主攻電動車研發;一個是北汽出身,之前也沒創過業。

雖然看着履歷不錯,但投資人並不這麼想。

因爲在創投圈裏,大家寧願給“創業失敗過的人”投資,也不願給“沒有創業經驗的人”投資。

這聽上去可能有點殘酷,但現實就是這樣。

因爲你沒創過業,沒從“0-1的成功”或者“失敗經驗”,有錢的資本根本不敢陪你玩。

特別是到形勢不好的時候,大家就更不敢了——因爲你之前沒經驗,對你也沒信心。

另一方面,則是哪吒始終沒能實現上市;

而蔚來實現了紐交所+、港交所+和新加坡交易所三地上市——這直接拉開了兩者的現金差距。

別小看這一步。

譬如蔚來早在2018年,就登陸了紐交所,一上來就拿到了10億美元的IPO融資;

隨後幾年更是連續增發:2020年三輪美股增發融資46億美元,2022年又拿了20億美元。

光這三筆錢,就差不多籌了600多億人民幣——直接把“續命”的時間線拉滿了。

你說它年年虧沒錯,但也年年有人送錢,所以它就能一直活着、一直燒着。

而哪吒這邊呢?

連科創板、創業板都沒上去,2024年試圖借母公司合衆思壯闖港股,結果還是失敗了。

而上市失敗,就等於徹底斷了最關鍵的“輸血管道”,關鍵創始人還融不到錢,自然就很難了。

說白了,你可以沒有利潤,但你不能沒有現金流。

而哪吒,正是卡在了這一步——

銷量下滑,資本斷供,供應商催款,法院輪番敲門,最終一步步把自己逼進了破產流程,再也無法翻身。

總的來看就是:

新能源的這場遊戲,並不只是“誰造得好”,而是“誰更像個資本玩家”。

一個虧了一千億還能活蹦亂跳;一個虧了一百多億就提前出局——

你以爲輸贏靠的是車,結果卻是背景、認知、融資能力的比拼。

殘酷嗎?殘酷!

但這恰恰纔是這個賽道最真實的樣子。

說白了,有時候,能不能活下來,不看產品怎麼樣,而看你“像不像一個能融資的公司”。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接受,這就是現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