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警說·安全 | 聞“汛”而來的謠言

由 公安部網安局 發佈於 熱點

'25-07-23

  2025年“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如約而至,我國多地遭遇強降雨侵襲。然而,當公衆目光聚焦防汛一線時,一些謠言信息在網絡上悄然傳播,成爲一股“隱形洪水”,不僅誤導公衆認知,更擾亂社會秩序。這類謠言我們通常稱它們爲“網絡災難謠言”。

不同類型的“網絡災難謠言”

到底是如何製造傳播的呢?

今天蜀黍通過真實案例

爲大家進行解析

01

張冠李戴型

通過篡改視頻定位替換背景音等方式,將其他地區的災害畫面僞裝成本地事件,製造“身邊發生災難”的錯覺。

案例一網民在網上發佈某省特大暴雨後接孩子放學情景的視頻。經覈實該視頻內容爲國外洪水視頻,是網民王某某爲博眼球而自行配文故意編造的虛假信息。目前,王某某已主動刪除視頻並進行了闢謠澄清。公安機關依法對王某某予以行政處罰。

02

舊聞翻炒型

歷史災害圖片或視頻修改時間僞裝成新近發生的事件新聞,利用公衆對汛情的關注度擴散轉發。

案例:一網民在網上發佈特大暴雨帶來洪水,將村中車輛沖走的視頻,並配文說明該視頻爲近期發生的事。經警方覈查該信息爲虛假信息,是網民李某爲博流量未經覈實發佈的往年汛期視頻。目前,網民李某依法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

03

虛構數據型

通過捏造災害造成的傷亡人數受災面積等公衆關注度高的數據,增強謠言信息的“衝擊力”。

案例:一網民在網上發佈因汛期洪水災害,導致數十人死亡上千人失蹤的信息。經警方覈實,該信息是網民孫某將道聽途說的消息編造杜撰的虛假信息。目前,孫某已被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04

僞造救援型

虛構“堤防決口”、“水庫潰壩”等恐怖場景冒用權威部門名義發佈虛假信息,引發恐慌干擾正常救援秩序。

案例:一網民在網上發佈接上級電話某水庫塌了的視頻。經警方覈實,相關水庫不存在倒塌情況。網民歐某某爲博眼球,罔顧事實,在網上下載他人視頻,故意編造的虛假信息。目前,歐某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將該視頻刪除,公安機關依法對歐某某予以行政處罰。

05

誇大其詞型

對確實發生的事件肆意“添油加醋”、將事實無限放大或捏造事件結果以博眼球、擾亂公衆視聽。

案例:一網民在聊天羣發佈“鋼花路剛剛一個送外賣的被衝到下水道里淹死了”的信息。經向相關部門覈實,實爲某市外賣小哥賴某某因下暴雨騎電瓶車,撞到施工圍擋後摔倒。摔倒後賴某某因身體無大礙已自行離開。警方已對造謠者依法調查處理。



爲快速識別此類謠言

蜀黍教你三招

做智慧網民破解謠言迷局


看來源,查身份

覈查信息發佈主體是否權威。優先關注政府機構、權威媒體的官方發佈,警惕匿名賬號、營銷號、羣聊截圖等非官方渠道的消息。


看內容,找破綻

不輕信使用誇張標題、情緒煽動性語句、內容細節模糊,邏輯混亂的網絡信息。如“獨家爆料”、“內部消息”、“震驚”、“不轉不是中國人”等。


懂技術,揭僞裝

舊圖新用、AI合成、視頻剪輯拼接是製作謠言信息的常見手段。可以使用圖片、視頻反搜的方法,通過比對原始素材和發佈時間就能輕鬆識別真假。


汛期謠言如同隱形的洪水

既擾亂防汛大局

又傷害公衆信任

嚴重的還會觸碰法律紅線


法律依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第一項規定:散佈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刑法》第291條之一第二款的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網警提示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網上發佈信息應遵守法律規定,對於在互聯網上編造、散佈虛假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爲,公安機關將堅決依法處理。


素材:北京網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