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近期,有關美國總統特朗普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甚至可能舉行中美俄三方會談的消息,在國際媒體中再次引起了廣泛關注。
昨天(7月22日),特朗普與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一起接受媒體採訪時,有鳳凰衛視的記者詢問特朗普:俄羅斯方面提到,如果你訪問北京,普京願意在北京與你進行會面,對此你認爲有沒有這種可能?

特朗普表示,他目前收到了許多訪問邀請,所以他認爲各種可能性都存在。
首先,我認爲香港鳳凰衛視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專業、到位,做記者就該如此直截了當地挖掘出受訪人物內心的想法,但特朗普的回答理論上來說是模棱兩可的。
第二,從大的方面來說,雖然特朗普沒有否認,但由於特朗普“大嘴巴”的風格,所以他的這種說法某種程度上我們只能用來參考。
基於邏輯推理,我的理解大致是這樣的: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方面確實邀請了特朗普,無論是以正式還是非正式的方式。
對此,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評論過,中方的這一做法既到位又巧妙,這不僅是對去年1月20日特朗普邀請的回應,同時也給予了特朗普適度的面子。
即便他本人不來,美國方面至少會派遣高級代表參加,這對中美關係在今年上半年的提升,至少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乃至實際意義的舉動。
第三,大家知道,今年9月3日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
因此,中國是在向美國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美兩國是反法西斯陣營中同一條戰壕的戰友,雙方關係在過去如此,那爲什麼當下乃至未來不能繼續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官方報紙《人民日報》近日又發表了有關中美關係比較和緩的一些言論,並再次回顧了兩國在過去共同抗擊法西斯勢力過程中所經歷的浴血奮戰和取得的成就。
這一系列舉措指向的其實就是9月3日的特朗普,當然,這是抽象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但是我們知道,中美關係的氛圍非常重要。
從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層面來看,特朗普到底有沒有可能來?如果來的話,有沒有可能在北京與普京舉行俄美峯會,甚至在中美峯會之餘,同時舉行中美俄三方峯會?
坦率地講,這取決於多個因素。一是俄烏,二是中美。
俄烏問題上,要看美國和俄羅斯在技術層面上或工作層面上,是否能在9月3日之前達成一些基本的共識。
如果達成了,根據特朗普的性格,如果他到北京,那首先肯定是應中國方面的邀請,同時按照他們的說法,在會晤間隙順便見一下普京,達成一些共識。
我認爲這是有可能的,但有幾個前提條件:
第一,是俄烏雙方在工作層面上已經差不多達成共識。不可能沒有達成戰略共識,就讓特朗普和普京在北京會面。
第二,既然特朗普是在國際會議的間隙順道見普京,那麼特朗普的基礎工程首先應該是中美關係。畢竟他是應中國的邀請,同時順訪。
上述情況有沒有可能呢?目前看來,可能性不大,不過畢竟現在才7月23日,還有一個月零十天,也就是說還有40天的時間,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

8月12日中美之間的會談是重中之重,主要議題是貿易談判。到底是能夠如期達成協議,還是再次延期?我認爲,無論結果如何,都是積極的進展。
如果達成協議,自然是皆大歡喜;如果延期,則表明雙方願意繼續深入討論,這也代表了建設性的進展。
較爲複雜的是,我昨天提到的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CNBC獨家專訪中透露的內容。當前美國在與中國的貿易問題談判上,已不僅限於貿易問題本身,還包括要求中國減少購買伊朗和俄羅斯的石油等。
顯然,美國正在將雙方的貿易談判武器化、地緣戰略化。因此,不太可能在8月12日之前達成協議,如果需要延期,要取決於雙方是否能繼續進行下去。
現在,坦率地講,中美關係已經不僅僅侷限於達成某一點上的協議,即在孤立的意義上達成協議。比如說,儘管在貿易和軍事方面達成協議具有意義,但這對中美關係的整體影響有限。
當前的中美關係,無論是從貿易、文化、體育,還是軍事交流的角度切入,一旦深入探討,便會展現出一個全方位、全景式的視野。
所以,後面要談的,肯定是全方位的。
另外,中美雙方在進行任何對話時,都不應該期待能立即達成終極的協議。在當前形勢下,無論是哪一領域,中美之間都不可能實現非常理想的效果。
現在要追求的是什麼呢?是路徑要通、脈絡要順、邏輯要通。
如果說路徑和邏輯是通,脈絡是順的話,那即便我們目前沒有階段性、暫時性地達成一些結果,雙方仍能繼續進行合作。
考慮到中美關係的複雜性,期待在幾個月內就看到顯著的進展是不可能的,畢竟未來二三十年、三五十年都是複雜的關係。
一旦邏輯脈絡順暢,我們便可以期待特朗普的中國之行,其具體日期不拘泥於9月,當然最好是9月,因爲這可以彰顯出雙方當年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戰略意義,現在是,未來也是。
因此,這纔是特朗普與普京會面,以及特朗普訪問中國的一個前提條件。
只要這兩個前提條件滿足,那麼特朗普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與普京在國際會談的間隙會面。
那麼,能否促成中美俄三方的峯會?到目前爲止,我們都需要極大豐富的想象力來設想這一可能性。
此前,我就曾提到過,未來的世界將由“強人俱樂部”主導,而且坦率地講,這個“強人俱樂部”就是中美俄三方。
過去,我們經常討論的是經濟和政治兩個“大三角”關係,一個是經濟的,以中國、美國和歐盟爲核心;另一個是政治的,以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爲核心,現在看起來依然如此。
從現在的情況看,顯然,全球的政治力量高於經濟力量,而經濟的所有發展、前景乃至挫折都受到政治因素的深刻影響。
因此,政治“大三角”關係遠比經濟領域的“大三角”更爲重要;而政治的“大三角”,顯然是由“強人領導人”、“強人俱樂部”所主導的中美俄三國,但正因如此,實現起來的難度尤其大。
如果美俄雙方借同臺順便舉行峯會,前提是他們之間的事情解決到一定的程度。
如果美國正式訪問中國,那意味着雙方的邏輯和脈絡相當程度上已趨於穩定。
屆時,中美俄三方作爲“強人俱樂部”坐在一起,首先需要明確討論的內容,難道僅僅是討論俄烏衝突和中美關係?實際上,俄烏問題是歐洲自身的問題。
還是在談論複雜的雙邊與多邊問題?或者,就像雅爾塔俱樂部那樣,三個國家的領袖們坐在一起,共同探討未來世界的格局,三方平分天下?

現在看來,這是一件很有想象力的事情。
我的表述較爲委婉,實際上我想說的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幾乎不太可能。
因此,我目前只是向大家分析了目前背後的邏輯脈絡。
當然,不能排除在未來40天內,情況向着中美、美俄雙方可能會舉行峯會的方向發展,但實現中美俄三方峯會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也許未來40天的發展,會讓我們特朗普到訪看起來似乎是子虛烏有,但實際上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請不要急着批評我,不要說老邱說了半天什麼也沒有說,我只是把背後的邏輯梳理清楚。
最後,如果要問我對於特朗普到訪的直覺判斷,我認爲可能性大約只有30%,最多不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