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男孩錯付10倍車費索要無果後自殺,法律應該讓心懷惡念者付出代價

由 極目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7-23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河南鶴壁19歲男子打車從上海虹橋高鐵站到浦東新區,本與司機私下談好100元,但付費時不小心付成1010元,索要無果,數日後自殺。

7月21日,男子哥哥郭先生稱,弟弟第一次來上海,本準備投靠在上海當地打工的堂弟,“但沒想到剛到上海就出了這樣的事情。”

4月3日晚,哥哥從同伴處得知弟弟有輕生念頭,4日從河南趕赴上海,隨後和家人及警方一同尋找,歷經近6天,於9日晚上在蘇州穹窿山發現弟弟遺體,並確認其於4月6日凌晨3點多喝農藥自殺。事發到現在,涉事司機從未主動聯繫過他們,直至郭先生把司機告上法庭,“7月16日開庭,他也沒有到場”。(據7月23日九派新聞)

郭先生從弟弟手機裏找到的支付記錄以及要求對方返還的信息(受訪者供圖)

19歲,本應是懷揣夢想、勇敢闖蕩的年紀。一個正值大好年華的青年,帶着對大城市的美好憧憬來到上海,卻因爲指尖的一次誤觸,陷入痛苦和迷惘,最終決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故事背後的悲涼,沉重得讓人難以承受。

雖然目前無法確鑿地認定,19歲男孩的死去,與誤付車費一事直接相關,但從諸多既有事實來看,這筆誤付的錢在這場悲劇中,無疑是深切而猙獰的刻痕。多付的910元車費,在很多人眼中或許算不上大錢,不少網友都喟嘆,何苦呢,不值得,但對一個初來乍到的打工青年而言,這可能就是他當下所有的生活來源,是在陌生城市立足的一絲底氣,是爲未來的打拼奮鬥積攢的希望,更是他對於這座城市的期盼和信心。當他發現這份希望被自己失手打破,想盡辦法也無法挽回時,他的內心該是多麼的絕望,他與這個城市,乃至於這個世界的信任紐帶,可能就在這個過程中,被無情地切斷了。

如果事件屬實,涉事司機的冷漠刺痛人心,令人憤慨,運營車輛私下議價,本就遊離在規範之外,強行佔有不屬於自己的錢,法律上更屬於不當得利。但他不僅不退錢,連一句解釋都吝於給出,信息不回、電話不接、法庭不到,爲了這麼點錢,連最基本的誠信和良知都不要了。這種背信棄義、冷漠貪婪的行爲令人不齒,或許也正是這樣的態度,將年輕人推向了絕境。

爲何這個19歲的男孩會突然赴死?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心靈也太脆弱了,爲了這麼點錢就放棄了生命,也有人說,內向的性格、沉重的家庭負擔、持續的自我否定,無處求援的孤獨感,擊破了他內心的防線。但其實,有些難以言說的痛苦,旁人確實無從知曉,也無法感同身受,有時候,人會陷入了困苦的沼澤,內心的壓力不斷積攢,就像氣球逐漸充氣,任何一件眼前難以解決的小事,都可能成爲戳破氣球的針,成爲壓垮心靈的最後一根稻草。

更讓人扼腕的是,這場悲劇並非註定要發生。如果司機能有最起碼的良知,講誠信、守契約,退回多收的車費;如果警方在提供了司機的車牌信息後,能夠給男孩進一步的幫助,讓他看到事情有解決的盼頭;如果支付平臺能對大額轉賬有更多提醒、介入機制,哪怕只是多提供一些線索,或許也能給這個迷茫的年輕人一點支撐;如果身邊的人能夠更早察覺他承受的重壓,能夠給他一些心理上的疏導和安慰……任何一個“如果”成真,都可能改寫故事的結局。社會救助網絡本該像一張密實的網,接住每個下墜的靈魂,只是這一次,這個年輕人沒有被接住。

如今,郭先生作爲家人,希望通過法律爲弟弟討回公道,我們應給予他堅定的支持。而涉事司機缺席庭審現場的行爲,讓這場維權更添了幾分沉重和悲愴。生命不該被如此輕慢,弱者也有要求公平的權利,希望法律不僅幫死者追回那應得的910元,更要給誠信和正義一個說法。爲了貪佔幾百塊錢漠視他人困境,甚至可能將人推向絕路,這樣的行爲必須付出代價。

當我們爲19歲青年尚未真正開始,便已戛然而止的人生嘆息時,也應將這份憐憫和善意,以更積極的方式傳遞出去。社會應提升公共服務的溫度,給予那些處於困難和低谷中的人們,更多關懷和救助;應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讓失信者受到懲戒,守信者得到褒揚;應建立更完善便捷的心理援助機制,讓那些瀕臨絕望的呼救被傾聽,被安撫。讓世間少一些讓人難受的遺憾,多一些滿載溫暖與希望的互助。

(來源:極目新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