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炮火達每秒鐘一發,美軍:像下雨一樣無處躲藏

由 非凡的黑索金 發佈於 軍事

'25-07-10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軍18個炮兵營的324門重炮向志願軍堅守的597.7和537.7高地猛烈地傾瀉炮彈,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範佛里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這兩個高地,因此美軍的火力密度前所未有,最密集時達到每秒鐘6發。然而美軍不但沒能攻佔這兩個高地,反而還遭到志願軍的猛烈炮擊,參戰的美軍上尉稱,這體驗前所未有。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使用的203毫米榴彈炮】

597.9和537.7高地原來沒有名字,因戰鬥升級到戰役級後,便用山下的小村子上甘嶺來命名了。在戰前,美軍集中了步兵7師5個師屬炮兵營,又加強了5個炮兵營。僞2師出動了3個炮兵營,美軍又爲他們加強了5個炮兵營,總計18個炮兵營。

這其中203毫米炮兵營1個、155毫米炮兵營8個、105毫米炮兵營9個,總計324門火炮全部是大口徑火炮。在開戰第一天,美軍就向兩個高地傾瀉了30餘萬發炮彈,炮火最密集的時候,志願軍陣地上每秒鐘落彈6發。志願軍辛苦4個月修築的表面工事被全部摧毀,通訊全部中斷,550人傷亡。

但即便如此,範佛里特計劃一天攻佔兩個山頭的計劃還是落空了。15軍45師前沿部隊在陣地上堅守了4天,直到18日才因傷亡過大撤入坑道,表面陣地第一次失守。

坑道里的堅守,爲我軍反攻積蓄力量爭取了時間。我軍也開始集中炮兵,共集結師屬炮兵4個營、炮兵師6個營、火箭炮團2個營,總計12個營,是聯軍的三分之二。

【往上甘嶺上運送彈藥的志願軍,山上的樹木均被美軍炮火炸斷】

表面上看我軍炮兵部隊雖達不到聯軍數量水平,但至少相差不那麼大,但我軍火炮大部分是75毫米山炮和野炮、85毫米以下的高射炮、81毫米以下的迫擊炮。真正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只有133門,是美軍的三分之一。其中150毫米以上的只有12門,不到美軍的十分之一。

除了大口徑重炮數量少以外,我軍炮彈也沒有美軍多。由於美軍航空兵的封鎖,志願軍的後勤運輸極其困難。在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共發射炮彈(含山炮、野炮、榴彈炮、迫擊炮、火箭炮)36.54萬發,發射高射炮彈5.9萬發,合計41.44萬發。

【在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還在使用92式步兵炮】

如果進行縱向對比,我軍火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在不過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的就發射了這麼多炮彈,要知道整個遼瀋戰役我軍也只消耗炮彈15.6萬發,還不到上甘嶺戰役的一半。但如果進行橫向比較就發現志願軍的火力仍嚴重不足。

據美軍統計,在整個戰役期間,聯軍共消耗炮彈197.45萬發,但這個數字只是81毫米以上的,81毫米以下的根本懶得統計,其數字可能是“不計其數”。而志願軍的81毫米以上炮彈只有11.26萬發,只是美軍的5%。

但就是這5%,讓習慣了不對等打擊的美軍無所適從。10月30日,聯軍投入進攻的17個步兵營已累計傷亡7000餘人,每個連都傷亡過半,多的只有40多人,少的甚至只有兩人。

美軍第7師上尉尼基在日記裏寫道:中國人的炮火像下雨一樣,達到每秒鐘一發,可怕極了,我們根本無處藏身。他卻不知道,美軍的炮火是志願軍的6倍,志願軍仍在陣地上堅守。

上甘嶺戰役,雖然我軍火力仍遠不如聯軍,但我軍也初嘗大炮兵主義的甜頭。在8個月後的金城戰役,我軍首次重炮數量數量超過了對手,達到敵人的1.7倍。上千門重炮一舉打穿了敵軍4個師的防線。32年後的老山松毛嶺之戰,我軍一個步兵團防守,35個炮兵營支援,一天發射的炮彈是上甘嶺日均彈藥消耗量的28倍,大炮兵主義終於成型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