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中的微博語料認知及輿論引導策略

由 中華網軍事 發佈於 軍事

'25-07-11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 周佳穎 範博 段澤家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秩序變亂交織,大國混合博弈愈加激烈。其中,認知領域的博弈已成爲大國混合博弈的主要方面之一。主要大國通過綜合運用軍事、政治、經濟、輿論、心理等多種手段,對目標對象的認知和輿論引導實施影響,從而改變其策略與行爲,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效果。

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烏克蘭及美西方在認知領域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與較量。各方通過網絡媒體等主動爭奪認知主導權,試圖影響本國及敵方從個體至羣體的情感、動機、信仰與決策等,以塑造有利的戰略態勢,爭取民心,爲己方創造戰略優勢。微博作爲全球主要的社交媒體之一,其使用範圍廣,受衆羣體多,傳達信息快。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微博逐漸成爲一個重要的輿論場。其中,大使館官方微博內容更能體現輿論場的認知、情感、價值導向。本研究試圖通過分析俄、烏、美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內容,可以窺見各方在輿論戰中的策略與意圖,分析其內容和特點,旨在對我相關工作提供有益的啓示和借鑑。

一、“道義合法性”下的輿論策略對比

(一)俄羅斯:歷史溯源與現實維和的道義構建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於 2023 年 12 月 2 日發佈微博,引用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的講話原文:“北約持續東擴,烏克蘭軍事化威脅到俄羅斯安全,特別軍事行動旨在保護頓巴斯人民” ,並附上烏克蘭東部地區平民因戰火流離失所的現場照片及視頻片段鏈接。這一操作採用 “權威人物發聲 + 現場證據呈現” 的模式,將領導人權威言論與直觀影像相結合,把軍事行動與 “保護平民、維護地區安全” 的道義目標綁定,通過具體的現場場景建立起情感錨點,引發受衆對俄羅斯行動正當性的共情,增強了說服力。

圖一 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拜登的視頻會談圖片

在歷史維度構建上,2024 年3月15日微博內容提及,“俄烏曾在二戰期間並肩對抗納粹,如今北約違背承諾持續東擴,迫使俄羅斯採取行動捍衛歷史共同記憶” ,並引用俄羅斯歷史檔案館解密文件作爲佐證。此做法進一步豐富了論證維度,從歷史角度補充證據,試圖從多維度論證軍事行動的正當性,將自身塑造爲維護地區穩定的正義捍衛者,形成了較爲完整的論證鏈條,讓受衆更易接受其道義主張。

(二)烏克蘭:主權敘事與國際支持的道義凸顯

烏克蘭駐華大使館 2024 年 4 月 20 日發佈的微博中,發佈了澤連斯基總統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的演講視頻片段,澤連斯基在演講中強調:“烏克蘭領土完整不容侵犯,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踐踏” ,該微博還附上聯合國安理會部分成員國支持烏克蘭主權聲明的文件截圖。實際上,運用的是 “權威人物發聲 + 國際支持證明” 的方式,通過國際權威場合的發聲和國際支持文件,多維度地強化自身維護主權的道義合法性,提升了觀點的可信度。

在爭取國際同情方面,2024 年 7 月 8 日微博發佈烏克蘭兒童在戰火中避難的日記摘錄,搭配兒童手繪的 “和平心願圖”,並配文 “每個孩子都有和平生活的權利” 。此內容採用 “故事化敘事 + 情感化配圖” 的形式,精準匹配了引發情感共鳴的傳播目標,通過具體的個體故事建立情感錨點,大量情感化語料在微博平臺引發大量轉發,喚起國際社會對其主權維護行動的共情與支持,以增強其道義合法性。

(三)美國:價值觀輸出與援助具象化的道義包裝

美國駐華大使館 2024 年 11 月 10 日微博公佈對烏援助細節,具體列出 “100 輛布拉德利步兵戰車、500 枚標槍導彈、2000 套防寒裝備” 等物資清單,並附上物資運輸現場的實拍照片 ,強調 “這些援助將幫助烏克蘭保衛自由與民主”。這是 “數據可視化 + 場景展示” 的應用,通過具體物資羅列與場景照片,將軍事幹預包裝成 “捍衛自由” 的“正義之舉”,具體的數據和現場照片引發討論,達到了引發廣泛討論的傳播目標,同時藉助現場場景建立起情感錨點,增強了輿論引導效果。

在價值觀輸出上,2025 年1月5日微博轉發美國時任總統拜登在國情諮文中的言論:“美國將繼續站在捍衛自由的前線,對抗任何形式的侵略” ,並結合俄烏衝突地圖標註北約東擴動態,將美國干預行爲與 “維護國際秩序、守護普世價值” 綁定。這進一步豐富了輿論引導維度,通過多方面內容的組合,試圖在輿論場構建“道義制高點”,形成更完整的論證邏輯,試圖給與其干預行爲以“正當性”。

二、“總統形象”下的輿論策略對比

(一)普京:反霸權鬥士的“安全訴求”敘事

俄羅斯的微博策略聚焦於解構西方話語權。2022年2月22日,俄羅斯駐華大使館連發兩條微博:第一條冷靜陳述普京簽署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獨立的命令及簽署互助條約的流程;第二條則引用俄常駐聯合國代表發言,指責西方“鼓勵烏克蘭破壞明斯克協議”,將俄方行動定性爲對北約東擴的反制。

這種“先事實後批判”的雙軌敘事,將普京塑造爲被迫反擊的理性決策者。在後續衝突中,俄方持續揭露“美國離岸平衡”的陰謀。普京在2023年國情諮文中直言西方“意圖將烏克蘭衝突變成全球對抗”,俄外交部更諷刺美西方制裁如同“要求獲得諾貝爾數學獎”——看似權威的比喻暗含對西方邏輯的嘲弄。

(二)澤連斯基:悲情抵抗者的“主權捍衛者”角色

2022年2月22日,烏克蘭信使在普京承認烏東兩地區獨立後率先發布聲明,譴責俄羅斯“侵犯烏克蘭主權”,強調烏方正“動用所有外交工具防止武裝衝突”,並疾呼“是時候採取行動結束俄羅斯的侵略”。該話題瞬間衝上熱搜第一,聲明中反覆使用“臨時被佔領土”“僞組織”“嚴厲制裁”等詞彙,將澤連斯基政府塑造爲孤軍奮戰的抗俄先鋒。

當拜登暗示可能接受俄羅斯“小規模入侵”時,澤連斯基立即在推特反擊:“不存在輕微的入侵,就像不存在輕微的傷亡和輕微的喪親之痛”。這一表態雖未直接發佈於微博,但被西方媒體廣泛轉載,強化了其“不屈領袖”人設。而隨着戰事持續,烏方微博內容逐漸轉向強調國際支援,澤連斯基頻繁以視頻形式出現,其疲憊而堅定的形象成爲國家韌性的象徵。

(三)拜登:聯盟領導者的“秩序維護者”定位

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策略側重於塑造拜登作爲西方聯盟領袖、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維護者”形象,並着重展示聯盟的團結與行動力。其核心在於框架設定、行動宣示與責任歸咎。2022年2月22日,美國駐華大使館發佈布林肯與王毅通話的通報,強調美方對“烏克蘭局勢的看法和立場”,間接將中國納入對話框架。拜登政府多次在微博關聯賬號釋放制裁信息,如凍結俄主權債券、切斷銀行系統等,塑造“懲罰執行者”形象。

圖二 拜登與澤連斯基白宮會晤

拜登的“拱火”言論亦引發爭議。其所謂“小規模入侵”論在微博語境中被烏方支持者解讀爲“對侵略的縱容”,白宮緊急澄清稱“任何越境都是侵略”,暴露了美國在威懾與妥協間的矛盾。而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美俄突然祕密通話討論停火,拜登苦心經營的“反俄聯盟”形象迅速坍塌,被特朗普斥爲“讓美國蒙羞”。

三、“人民”下的輿論策略對比

(一)俄羅斯:塑造俄羅斯的“保護者”形象

在微博中,俄羅斯通過強調“人民利益”與“安全”,塑造自身作爲“保護者”的形象。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在聲明中明確指出,其特別軍事行動是爲了反制烏克蘭新納粹主義對頓巴斯地區俄羅斯族人的威脅。俄羅斯方面稱,烏克蘭政府對頓巴斯地區實施了“極度的虐待”,包括種族滅絕、殘酷的炮轟平民居住點等行爲,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和流離失所。俄羅斯的行動被描述爲“維和行動”,旨在“解除並控制針對頓巴斯人民使用的外國武裝,並阻止新納粹主義以及其意識形態”,保護頓巴斯地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權利。俄羅斯還強調,其行動是基於對烏克蘭局勢的長期觀察和對頓巴斯地區人民訴求的回應,認爲烏克蘭政府未能履行《明斯克協議》,導致頓巴斯地區局勢持續惡化。通過將自身行動與頓巴斯人民的切身安全利益相掛鉤,俄羅斯試圖在國際輿論場上證明其行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強調其維護地區穩定和保護弱勢羣體的決心。

(二)烏克蘭:着力塑造自身的“受害者”形象

烏克蘭駐華大使館在微博上多次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境內成立了所謂的“恐怖主義小組”,並持續系統性地侵犯被佔領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人權。烏克蘭方面詳細描述了俄羅斯的行動對烏克蘭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包括對克里米亞韃靼人和少數烏克蘭族人的迫害,以及俄羅斯政府對烏克蘭籍公民的系統性壓迫。烏克蘭強調,俄羅斯的行動旨在“摧毀被佔領地區與祖國烏克蘭的任何聯繫”,導致數百萬烏克蘭公民遭受迫害,特別是克里米亞韃靼人和少數烏克蘭族人。烏克蘭還提到,俄羅斯政府對克里米亞韃靼人民實施系統壓力,有組織地迫害他們,剝奪他們的基本權利。通過詳細介紹被佔領土地的情況以及當地人民所承受的苦難,烏克蘭試圖在國際輿論場上渲染自身的“受害者”形象,呼籲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強調其對國家和人民自由獨立的追求。

圖三 克里米亞韃靼族旗幟日圖片

(三)美國:向國際社會傳遞美國的“正義”形象

美國官方多次通過微博強調,美國與烏克蘭人民站在一起,幫助烏克蘭人民保衛自己的祖國免受俄羅斯的侵略。美國時任國務卿布林肯在2024年9月12日的聯合記者會上提到,他曾前往基輔,以強調“對烏克蘭團結一致的堅定支持”。布林肯強調,美國、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團結一致,不僅致力於幫助烏克蘭抵禦侵略,而且致力於烏克蘭的長期成功,使其成爲一個在軍事、經濟和民主方面自立自強的國家。美國方面在社交媒體上多次強調,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是一場“侵略”行爲,美國的責任是保護“自己的自由和他人的自由”。美國還強調,烏克蘭人正在爲不可剝奪的權利而奮鬥,即人民選擇自己未來的權利及其人權受到尊重的權利。通過這些表述,美國試圖在國際輿論場上彰顯其站在“烏克蘭人民的立場上”,塑造自身的“正義”形象,強調其維護國際秩序和民主價值觀的決心。

四、啓示與反思

構建多元化實證支撐體系,增強輿論可信度 輿論場域的道義合法性建構高度依賴堅實的實證基礎。利用可驗證的歷史文獻、統計數據等多源證據進行多維論證,能顯著提升輿論主張的可信度。典型案例包括:俄羅斯引用歷史檔案館解密文件佐證其歷史維度敘事;美國通過詳盡羅列對烏援助物資清單並配發現場照片,實現援助行動的可視化與場景化實證。

關聯核心利益與普世價值,實現輿論話語的精準錨定 微博作爲大衆媒體平臺,受衆結構多元。有效的輿論引導需進行話語框架構建,將自身行爲或主張嵌入更具廣泛認同度的價值框架(如安全、主權、自由、秩序)。這有助於降低受衆的認知門檻,提升輿論接受度。俄烏衝突中各方策略鮮明體現了這一點:普京將軍事行動錨定於“保護頓巴斯平民安全”的核心安全訴求;澤連斯基持續強調“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美國則着力包裝其立場爲“捍衛自由民主”和“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強化具象化敘事情感共鳴,提升輿論影響力 輿論引導需注重微觀層面的情感動員。通過呈現具體人物、場景及細節,將宏大議題轉化爲受衆可感知、可代入的個體化經驗,從而增強信息的說服力與傳播力。例如,烏克蘭在塑造“受害者”形象時,以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歷史創傷爲切入點,詳細闡述其被驅逐的悲慘遭遇,成功喚起廣泛共情。

文章來源: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

指導教師:彭凌 馬建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