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運載火箭推力對決:美3408噸,俄4000噸,中國亮出底牌

由 科學知識點 發佈於 軍事

'25-07-21

火箭推力是太空競賽的“硬指標”。​美國土星五號​​的​​3408噸​​推力曾震撼世界,​​俄羅斯能源號​​的​​4000噸​​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而​​中國長征五號​​的​​1078噸​​看似差距明顯——但這場競賽的真相,遠不是表面數字那麼簡單。

美國:光環下的隱憂

美國航天最閃亮的招牌土星五號,確實是人類航天史的里程碑。上世紀60年代,它用五臺F-1發動機,把阿波羅飛船推向月球。​​3408噸推力​​,相當於750萬磅力,能把140噸貨物甩上近地軌道,至今仍是工程奇蹟。

但輝煌背後藏着現實問題:​​一發成本幾億美元​​,燒錢太狠。冷戰結束後,NASA再也撐不起這種“土豪式”發射,土星五號只能退役進博物館。

如今美國的重型火箭希望寄託在太空發射系統(SLS)上。它的Block 1版本推力衝到​​3992噸​​,比土星五號還猛。可這項目推進得磕磕絆絆,發動機一度依賴俄羅斯RD-180,近年才換裝國產RS-25,成熟度始終差口氣。

真正讓外界關注的是SpaceX的星艦。放話要搞​​7000噸以上推力​​,甚至傳言終極目標​​16000噸​​。但第七次試射時空中爆炸的畫面全網刷屏,說明離實用還遠得很。

俄羅斯:喫老本的困局

俄羅斯手上捏着一張王牌——​​能源號火箭​​。蘇聯1987年搞出這頭“巨獸”,​​4000噸推力​​至今仍是人類火箭推力頂峯,它用的RD-170發動機,單臺推力逼近800噸,技術超前時代三十年。

可惜生不逢時。能源號只飛了兩次,蘇聯就解體了。如今俄羅斯現役最強的安加拉A5火箭,推力縮水到​​1000噸左右​​,靠蘇聯老本撐門面。

俄航天真正的底氣在發動機技術。RD-180和RD-193賣給美國、歐洲,性能公認頂尖。但經濟制裁和預算短缺卡住脖子,新型號研發舉步維艱。質子號、聯盟號這些“爺爺輩”火箭還在頂班,推力停留在​​500-1000噸區間​​,眼睜睜看着別人超車。

中國:沉默中的逆襲

中國航天的故事,是典型的“龜兔賽跑”。當美蘇爭霸太空時,中國還在用​​推力僅300公斤​​的長征一號。直到2016年長征五號首飛,才真正邁入重型火箭俱樂部——​​1078噸推力​​,比美俄差一截,但足夠改變遊戲規則。

這枚“胖五”幹成了大事:天宮空間站23噸核心艙靠它上天,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天問一號探火也由它護送。更關鍵的是成功率:​​15次發射僅1次早期失利​​,成本控制到幾千萬美元一級,成了中國航天的“勞模”。

但中國沒打算停在1000噸。海南文昌發射場旁,工程師們正憋大招。​​長征十號​​載人登月火箭設計推力​​2678噸​​,七臺YF-100K發動機捆綁,2025年可能試射驗證版。更狠的是​​長征九號​​——​​6000噸推力​​的怪物,30臺甲烷發動機咆哮,能把150噸貨物扔上近地軌道。2024年底公佈的新方案,直接對標SpaceX星艦,目標直指月球基地和載人登火。

競賽本質:不是比大小,而是拼未來

單純堆推力數字?那蘇聯能源號早該封神。現實是:美國土星五號停產後斷層四十年,俄羅斯守着4000噸技術卻造不出來。中國看似起步晚,但走通了​​自主技術+可持續投入​​的路子。

看看發射場數據就懂趨勢:中國2025年計劃​​60次以上航天發射​​,商業單接到手軟;長征八號甲等新型號專爲低成本高頻次設計,整流罩越做越大,衛星“座位費”越壓越低。美國靠私營企業創新突圍,俄羅斯困在技術遺產裏掙扎求生。

真正的勝負手在​​深空經濟​​。誰能用可重複火箭把每公斤成本打下來,誰才能拿下月球採礦、火星移民的入場券。這也是爲什麼長征九號直接上甲烷發動機複用設計,星艦拼命試錯回收技術——​​比推力更重要的是活下去,並持續抵達更遠的星空​​。

星艦試爆的濃煙尚未散盡,俄羅斯能源號的圖紙靜靜躺在檔案室。而中國文昌發射塔架上,長征十號的身影正逐漸清晰。太空競賽的下半場,比的不是誰曾經飛得最高,而是誰還能繼續飛得更遠——​​當長征九號6000噸烈焰刺破夜空時,深空探索的規則將被徹底改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