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高層訪華前,中方醜話說在前頭,先給馮德萊恩等人打了一個預防針。

(歐盟兩大主席即將訪華)
7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宣佈,經中歐雙方商定,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訪問中國,時間就在三天後。
屆時,中方領導人將會見科斯塔和馮德萊恩;中方高層將與他們舉行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中歐磋商了這麼久,終於塵埃落定,最終還是歐盟領導人訪華,而不是中方前往歐洲。同時這還是雙方商定後的結果,而不是中方的邀請。
當天下午,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媒體特地詢問我外交部發言人,對此次會晤有何期待?
我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則回應,期待歐方以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中歐關係。
郭嘉昆還提到,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單邊主義霸凌行徑嚴重衝擊國際秩序和規則。
外交部這話,顯然就是在馮德萊恩等歐盟高層訪華前,先給歐方提出一大要求,打一個預防針了。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馮德萊恩等人雖然即將訪華、中歐即將舉行高層會晤,但當前中歐經貿關係的氛圍,確實說不上融洽。

(外交部先給歐盟高層提出一大要求)
一方面,歐盟在最新一輪對俄製裁中,又波及了多家中國企業和銀行。
歐盟兩天前宣佈,對部分中資銀行,以及5家中企實施制裁,理由是認爲這些實體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有關。
對此,21日當天,我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也在例行記者會上給了歐盟一個警告,中方一貫反對單邊制裁,中俄正常交往不該受到干擾和影響。
郭嘉昆強調,我們敦促歐方停止損害中國企業合法利益,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企利益。
歐盟在馮德萊恩等人訪華前突然對中企出手,顯然也會破壞中歐接下來的互動氛圍。
我們也不知道,歐盟是不是想要藉此來當作一個與中方談判的籌碼?
畢竟歐盟也一直施壓中方,想要中方減少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同時,還希望中方能幫忙解決俄烏衝突,並給俄羅斯製造壓力。
無論如何,歐盟這招都是下下策。
另一方面,中歐之間的經貿摩擦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有消息稱,中歐圍繞着中國電動汽車的談判只差臨門一腳,雙方關於技術部分已基本完成,只差歐盟成員國統一意見。
這期間,還夾雜着歐盟藉着“打中國牌”,來給美國投名狀,以促成美歐達成貿易協議。

(中歐電動汽車談判只差臨門一腳)
這表明了歐盟當前對中國相當矛盾,一邊希望藉着與中國的合作,緩解美國的關稅壓力;一邊又對“打中國牌”有路徑依賴,希望藉此換取美方的高抬貴手。
中歐經貿關係也因此總是起起伏伏,好不容易緩和一點,又受到新的阻力。
所以回看外交部給歐盟的提醒,“以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中歐關係”的言下之意,也就是在對華關係上,歐盟當前的眼光還是太狹隘和片面了,只盯着中歐之間的經貿摩擦或是政治摩擦,而忽略了中歐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潛力。
其次,歐盟還要意識到,中歐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既有分歧也有共同利益,關鍵還是要平衡看待。
最後,歐盟還要意識到,隨着中國國力的崛起,兩國經濟關係又高度互補,長遠來看,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必然是會越來越深化的。
歐盟應該以動態的眼光看待中歐關係發展,不要被過去的偏見或一時的矛盾困住。
中方的這些要求,不僅是預防針,還爲歐盟發展對華關係指明瞭道路。

(長遠來看,中歐經貿關係發展是向好的)
正如外交部所言,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若是歐盟繼續在制裁中企、跟風美國等問題上耍小聰明,最終喫虧的只會是自己。
畢竟,中國市場的機遇就擺在那裏,要不要抓住,就看歐盟能不能放下有色眼鏡,真正用務實的態度來處理對華關係了。
說到底,中歐合作不是誰求着誰,而是互惠共贏的選擇。
如今,中國正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擁抱世界。歐盟是繼續被意識形態偏見束縛手腳,還是以獨立自主的姿態把握機遇?這個選擇不僅關乎中歐關係的未來,更將決定歐洲在全球格局中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