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CN雙量進階計劃#
文/一落山川
據環球網報道,當地時間7月31日,敘利亞政權外交負責人希巴尼率團突訪莫斯科,與俄外長拉夫羅夫舉行閉門會談。這是自去年12月阿薩德政權被推翻、反對派掌權後,敘利亞高層首次正式訪問俄羅斯。俄副外長韋爾希寧同日證實,雙方圍繞俄駐敘軍事基地問題展開了“持續溝通”,並強調俄基地是“地區穩定基石”。在蘇韋達省炮火未歇的背景下,這場會談更被賦予了反西方、反以色列的尖銳底色。

(希巴尼與拉夫羅夫)
自敘政局徹底洗牌,新上臺的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領導的政權根基未穩,內外交困。此時訪俄,希巴尼提出“希望俄在此過程中‘同敘利亞站在一起’”,表面是請求,實則是政權亟需“大哥”支持以鎮場子、給援助、擋刀子的迫切訴求。
然而,若將時間倒推半年,敘新政權對俄姿態堪稱敵意畢露:2025年2月,敘過渡政府要求俄軍撤出塔爾圖斯港基地,甚至攔截俄軍車輛,並提及“戰爭賠償”及引渡流亡前總統阿薩德。5月,在特朗普政府解禁制裁的誘惑下,敘政權轉向美以懷抱,一度傳出“俄敘決裂”甚至“敘利亞與以色列合作應對伊朗”的信號。核心動因直白:俄烏衝突暴露俄實力受損,“大哥罩不住了”,而美沙聯盟承諾了重建資金。

(以色列對敘利亞搞突然襲擊)
然而短短三個月,敘利亞政權便帶着一份沉重的“投名狀”重返莫斯科。爲何急轉?生存危機倒逼大馬士革轉向——美以合作被證明是“空頭支票”:以色列持續空襲敘境內目標,西方解除制裁遲遲未兌現。當前政權雖掌控局面,但仍面臨極端組織殘餘、經濟崩潰及西方制裁三重絞殺,少數民族問題亦被以色列用作干涉藉口。希巴尼直言“敘面臨各類威脅”,急需俄在安全與經濟重建上“站在一起”,無異於承認單靠自身無力破局。

(俄敘會談)
希巴尼前腳剛走,敘政權國防部門負責人穆爾哈夫·阿布·卡斯拉後腳就到,直奔俄防長別洛烏索夫。此等陣仗,所談絕不僅是軍事基地的“物業費”。國防掌門親自出動,核心議題必然是安全合作、軍援乃至未來敘利亞武裝力量的佈局,凸顯敘方對俄的誠意與依賴。結合以軍近期加劇空襲,俄敘或暗中尋求某種軍事交易。

(俄敘國防部長會談)
俄方對此迅速接招,打出一套組合拳:定性西方陰謀,拉夫羅夫斥責美以“利用代理人戰爭削弱俄伊影響力”,將敘動盪歸咎於“西方霸權產物”;重塑俄敘角色,自封“敘利亞主權守護者”,承諾提供“抵禦西方干涉的堡壘”;捆綁基地安全,強調其在敘兩個軍事基地的“反恐與人道救援通道”作用,切實將俄軍存在與敘政權存亡掛鉤,同時承諾“提供重建援助”以解敘制裁困局;構建意識形態同盟,雙方共譴“單邊制裁”,呼籲“基於相互尊重的協作”,矛頭直指西方秩序。可以說,敘利亞半年反水一場空, 普京在中東又贏一局。

(一架俄羅斯直升機飛越赫梅米姆空軍基地)
總之,敘新政權這趟莫斯科之行,本質是遞“投名狀”、求“保護傘”、討“重建錢”,而俄羅斯看中的是敘利亞這塊“戰略跳板”和那兩個“鐵打的營盤”。雙方都清楚,軍事基地問題是這場交易的核心抵押物。談成了,俄羅斯在中東的“江湖地位”更穩,敘新政權或能在廢墟上喘息重建。倘若談崩了,大馬士革雪上加霜,莫斯科地緣棋局亦會受挫。
一個殘酷現實是,小國終爲大國博弈籌碼——當希巴尼喊出“同敘利亞站在一起”,是向西方宣告:歷經半年搖擺,敘已徹底倒向俄陣營。這場“求生記”昭示我們:站隊錯了或可重來,但押注時永遠得留條後路。畢竟,今天給你遞槍的人,明天也可能把槍頂在你後腦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