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後的2種反應,可能正變成“討好型人格”,別大意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17

一位寶媽問我:“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主要有2個特點——“讓別人高興”和“害怕衝突”。

而爲了讓別人高興,或者不引起衝突,討好型的人,一般會有以下這樣的想法:

害怕有人不喜歡我,我希望所有人都對我友好;

如果說“不”,我會覺得內疚;

我不敢表達我不舒服的情緒,因爲害怕傷害別人,或者引來爭吵。

而爲了避免衝突,討好型的人,往往會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見到討好型的孩子。

他們又是怎麼表現的呢?

如果被吼後有2種反應,那我們就要注意了。

一:被吼之後的2種反應

孩子被吼後,有以下2種反應,我們不能大意。

①變得“特別乖”,什麼都順着大人

朋友跟我說,有一次兒子在沙發上蹦來蹦去,她心情煩躁,就朝兒子吼了句:

“別蹦了,沙發都給你蹦壞了,你就不能安靜一會嗎?”

兒子聽後,馬上安靜下來,也沒有哭鬧、頂嘴,默默收拾好沙發就回房間去了。

她當時沒當回事,可後來發現,那幾天,兒子在她面前,都特別小心翼翼。

兒子做事都輕手輕腳,還要特意跑來問一句:

“媽媽,我這麼輕可以嗎?吵到你了嗎?”

朋友聽了這句話,突然心裏很難受,她抱着兒子說:“沒關係的,你可以重一點,媽媽不會生氣的。”

可兒子卻低着頭說:“我怕你又罵我。”

朋友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無意識發的火,對兒子影響這麼大。

被吼後變得特別乖的孩子,他害怕父母會不高興。而爲了不惹父母生氣,他會盡量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這就是一種“壓抑型反應”,也是討好型人格的前期表現——不敢表達真實的感受,只會隱藏自己。

②反過來哄媽媽,變得“過度體貼”

還有一種孩子,在被吼之後,完全顧不上自己難不難過,他反過來會安慰媽媽,照顧媽媽情緒。

你剛發完火,他立馬賠笑、遞紙巾,說:

“媽媽你別生氣了,我錯了。”

“我給你倒水,好不好?”

甚至還主動去幹點小事,想讓你高興起來。

這種“反哄式懂事”,我們一開始是感動的,會覺得:“哎呀,還是要兇一兇,兇完就懂事了。”

但這背後,孩子不是“變懂事”了,而是害怕衝突,害怕你發脾氣。

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特別會察言觀色,習慣看別人臉色行事,不敢說“不”,哪怕自己不願意,也會先滿足別人。

二:討好型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小時候“特比聽話”的孩子,能讓我們省不少心。

但如果這種“聽話”背後,是害怕,是壓抑,是一味討好,那長大後,孩子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①在人際關係中易受委屈

討好型孩子長大後,常常不好意思說“不”。

他怕朋友不高興,怕同事不滿意,怕伴侶生氣。

所以,他什麼事都答應,什麼忙都接,哪怕心裏其實很不願意,但也笑着說“好”。

最後喫了虧、受了委屈,卻只能自己心裏憋着。

②在親密關係中,活得特別累

一個害怕衝突、不敢據理力爭的孩子,他長大後,怕吵架、怕分歧、怕被冷落。

於是,他總是主動低頭、道歉、讓步的那一個。

但這樣長期壓抑自己,又怎會幸福呢?

③情緒壓抑,身心受傷

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表面看着沒事,但積壓的情緒沒有出口,就容易傷害身體。

長期的壓抑,很容易發展爲焦慮、失眠、抑鬱,甚至身體上的問題(比如胃痛、頭痛、免疫力低)。

因爲他們不敢“發泄”,只能一口一口地吞下去,最後苦的只有自己。

三:我們怎麼做?

很多媽媽可能會擔心:“難道我還不能吼孩子了?”

當然不是不能吼,而是吼完之後,我們要怎麼“修復”關係,讓孩子的心理能“承受”住我們的吼。

①吼完了,先修復感受

大部分父母吼完孩子,情緒平復了,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過了。

還有的,會馬上進入“說教模式”,說:

“你知道你錯在哪嗎?”

“你以後不能再這樣了。”

“我之所以吼你,是因爲......”

但其實,孩子在這一刻,是“聽不進”道理的。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先修復關係,接納他的情緒。

我們可以這樣說:

“媽媽剛剛吼你了,是我太急了,你是不是嚇到了?”

“你剛剛是不是有點害怕?”

“媽媽沒控制情緒,對不起。”

修復關係、接納孩子的情緒,他就會知道:“即便我做錯了,媽媽依然愛我。”

有這樣一份安全感,他就不會刻意去討好、取悅我們。

②給孩子一個“情緒出口”,比什麼都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到孩子情緒激動、哭鬧,我們自己先失控了。

但其實,孩子的情緒,是需要釋放的。

他說不出來“我很委屈”,就只能通過本能的行爲來宣泄,比如:哭、摔門、不理你、發呆、亂丟東西……

這時候,我們可以抱抱他,說:“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

陪他安靜待一會,說:“你先哭出來沒關係,媽媽陪着你。”

等他慢慢平靜,再說:“現在願意跟媽媽說說了嗎?”

這種陪伴方式,會讓孩子知道:我可以不開心,我可以表達,媽媽是接得住我的。

等孩子學會了這點,他長大後在任何關係裏都能更自信——因爲他知道,不用討好,也能被愛。

③教孩子學會表達

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比如:

“你不想做這件事也可以說出來,我們可以商量。”

“如果你覺得我剛剛說話太重了,也可以告訴我。”

一個敢於表達、敢於說“不”的孩子,在未來,纔可能成爲有主見、能溝通、有邊界感的人。

“討好型”的孩子,你有見過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