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孩子能成材、有出息,媽媽大多有這5種“富思維”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20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值得跟大家唸叨唸叨。

有個小男孩,特別喜愛踢足球。

但因身體條件太差,教練就直言說不適合這項運動。

孩子媽媽聽到後,不但沒有勸兒子放棄,反而跟他說:

教練說你最近進步很大,如果能再努力一點,就有很大可能踢上主力了。

從那以後,小男孩更加賣力的訓練。

哪怕摔倒了無數次,也從沒有喊過一聲累,叫過一句苦。

後來有一場比賽,主力球員因傷退出,小男孩得到了替補上場的機會。

也正是那一場比賽,在媽媽的鼓勵下,男孩終於踢進了一球,也替自己所在的隊伍,贏下了比賽。

所以發現了嗎:

媽媽這個角色,對於孩子的成長,會產生無窮的影響。

正如網上有人說的那樣:

媽媽,是一個家庭的風水,更是孩子人生的底色。

縱觀那些在未來能成材、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他們的媽媽,大多具有5種“富思維”。

也正是這些思維,託舉着孩子的未來,拔高了孩子的上限。

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01.注重“長期主義”,不急於求成

教育圈有句扎心的話:

用1年學會的東西,可能1個月就會遺忘。

但用10年養成的習慣,夠孩子用一輩子。

就像朋友李姐的女兒,從小成績平平,尤其語文更是拖後腿的科目。

換作其他家長,可能早就報班、請家教了。

可李姐卻做了件“反常”的事情:

每天晚飯後,她會帶着女兒窩在沙發裏,讀半小時的繪本或者書籍。

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孩子的語文成績,就明顯得到了提升。

但李姐並沒有叫停這個小習慣,反而讓它發展成了生活常態。

再往後,李姐的女兒不僅成爲了校文學社的社長,而且高考時,語文更是考出了138的高分。

李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不在乎女兒是不是尖子生,我只是想讓她知道,學習不是爲了衝刺短跑,而是爲了終生成長。

是啊,那些短期主義的媽媽,也許總盯着“別人家的孩子”,每天焦慮孩子是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而長期主義的媽媽卻懂得:

知識會過期,技術會迭代,但專注力、好奇心、內驅力,纔是託舉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

02.不貼標籤,相信改變

養育孩子,難免有個着急上火的時候。

但可怕的是,有的媽媽在自己情緒失控時,會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比如,“你怎麼這麼笨”,比如“你就是粗心大意”,比如“你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

這些話,乍一聽,也許是無心之言。

可落在孩子耳裏,卻是實打實的傷害。

在心理學上就有個概念,名爲“標籤效應”。
意思是,你給孩子貼上怎樣的標籤,孩子就會朝着那個方向發展。

當我們怨懟孩子不上進,指責他們粗心大意,或者恨鐵不成鋼的怒罵他們“笨”時,這些都會像是今天射出的箭矢,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正中孩子的“眉心”。

而那些具有“富思維”的媽媽,遇到問題時,不但不會給孩子貼標籤,而且還會打心眼裏,相信孩子一定會改變。

而這種正向的期待,往往會悄悄改變孩子的行爲模式,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

03.懂得示弱,才能給孩子成長空間

在許多家庭裏,媽媽這個角色,往往像是個全能戰士。

她們習慣於包辦一切,生怕孩子做不好。

比如,孩子想自己鋪牀,卻被媽媽以“瞎搗亂”而拒絕。

比如,孩子想嘗試做飯,卻被媽媽以“危險”而勸退。

就連孩子的書包整理、玩具分類等小事,可能都會親力親爲。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過度包辦的結果,不僅會讓孩子失去“我能行”的底氣,還會剝奪孩子探索和成長的空間。

而那些具有“富思維”的媽媽,往往懂得退一步。

用故意示弱,來開發孩子的潛力。

就像我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

有個小男孩的媽媽,簡直把示弱撒嬌用在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裏。

比如,明明購物袋裏的東西不多,但每次都佯裝提不動,讓年僅5歲的兒子幫忙。

就連平常鋪牀、清洗牀單,也全都通過示弱的方式,讓孩子去做。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是個小暖男,關鍵的是,自理以及生活能力簡直好到離譜。

所以發現了嗎?媽媽示弱的瞬間,往往是孩子成長的起點。

04.把“匱乏感”釀成“創造力”

物質條件有限的家庭,往往在養育孩子時,總覺得“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可那些具有“富思維”的媽媽,卻能在平凡普通的日子裏,把物質上的“匱乏感”轉化爲生活裏的“創造力”。

就像我老家的表姐,小時候家裏很貧困,連像樣的書桌都沒有。

那時,表姐酷愛音樂,有事沒事就愛學。

慢慢的長大一些,她就萌生了學樂器的想法。

可家裏實在太苦,根本無力承擔。

於是,表姐的媽媽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洗衣盆當鼓,用筷子當鼓槌,讓表姐練習節奏感。

就這樣,表姐在姨媽的鼓勵下,音樂天賦得到了很好的激發。

如今雖然她並沒有成爲兒時夢想的歌星,但卻成了一個小樂隊的主場,每年天南海北的到處表演。

所以說,匱乏感本身並不可怕,聰明的媽媽,會把“沒有”變成“試試看”。

而這,反而會養成孩子的創新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05.積極樂觀,打造抗挫能力

人生難免會有挫折,而媽媽的情緒和態度,決定了孩子如何看待困難。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樂觀解釋風格”。

這個詞,最早是由塞利格曼提出。

說的是,一個人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如何歸因,尤其是不好的事情。

就比如說董宇輝,有次直播過程中,看到彈幕裏有人吐槽他眼睛小。

面對這個問題,他就平淡的說出了一句話: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方向。

而這,就是樂觀的解釋風格。

其實,簡單來說,具有“富思維”的媽媽,往往就具有樂觀的解釋風格。

她們不但不會把壞的情緒,傳遞發泄給孩子,反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孩子掩飾該如何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而這,不但會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而且,會讓孩子面對失敗時,依然保持信心和行動力。

俗話說:

媽媽的眼界和思維,決定着孩子的未來。

而真正的“富思維”,不是給孩子多少物質條件,而是賦予他們積極的心態、成長的空間,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獨立、自信、有出息,不妨從今天開始,用這5種思維,陪伴他們成長。

畢竟,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塑造,而是喚醒。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