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做的3件事,可能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別“好心辦壞事兒”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23

有一次在朋友家,我看到她陪兒子寫作業。

兒子正認真寫着,朋友湊了過去,瞄了一眼,立刻指着作業本一處:“你這個‘熱’字寫錯了,下面有四點,你咋只寫了三點呢?”

孩子改正後,繼續寫。

過了一會,朋友看兒子坐那半天沒動筆,又問他:“是不是這道題不會啊?要不我教教你?”

孩子一臉嫌棄:“媽,你別管我,我自己會寫。”

朋友有些不高興:“我這不是想幫幫你嗎,還嫌棄上我了?”

後來我跟朋友說,下次孩子寫作業,你別總去打擾他,會破壞他的專注力的。

朋友有些驚訝,是嗎?孩子注意力差,跟我也有關係?

是的,我們平時常做的3件事,可能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別好心辦壞事兒。

一:不停打斷孩子

我們經常有這樣習慣,孩子在寫作業、玩、搭積木的時候,我們經常忍不住湊過去打斷他:

“你這是做什麼啊?跟我說說唄。”

“這題你不是剛做過嗎,用點心啊!”

“你別東張西望的,專心點!”

我們以爲,這種“善意的提醒”,是在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但其實,這是一種“打斷式干預”。

孩子在做一件事時,他大腦中的各類神經,就在不斷地“搭建連接”。

如果我們不停地打斷他,那些剛剛連接起來的神經迴路,就“斷開”了。

大腦需要重新集中注意力搭建連接,而且很有可能,這些連接斷開後,就接不上了。

次數多了,孩子的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很久。

於是,你會發現:

孩子寫作業,很難進入狀態,總是東張西望、扭來扭去;

他拼拼圖,拼了兩張就被別的事情吸引,把拼圖扔在那了;

他塗色,塗了沒幾下,就開始煩躁,坐不住了。

因爲我們的打斷,會破壞孩子自我沉浸、自主思考的機會,導致他的專注力持續時間不長。

二:總想“幫他一把”

我鄰居家的兒子,前陣子迷上了圍棋,剛開始興致勃勃,連喫飯都要擺棋盤。

可沒過兩週,孩子就不想學了。

跟鄰居媽媽聊天時才知道,每次孩子下棋稍微慢一點,媽媽就告訴他該怎麼走,甚至直接幫他落子兒。

兒子不高興,發脾氣,媽媽還說:“我這不是看你慢,幫你一把嘛。”

專注力的培養,離不開“耐心訓練”。

我們若想幫他“快一點”、“省點力”,孩子做事情,就容易“沒有耐心”。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看一本書,有人非要過來給你解釋、總結,你還讀得進去嗎?

孩子也是一樣的,他需要有自己的專注空間,去慢慢摸索,培養自己的耐力和專注力。

三:同一時間做多件事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打斷孩子的專注力,那就是讓孩子在同一時間做幾件事。

最典型的,就是讓孩子“邊喫飯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邊喫零食”。

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又同時做另一件事,這會讓孩子大腦處在“分神”狀態。

他會一會兒關注這個,一會兒又關注那個。

而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韋說:“當一個人頻繁切換任務時,大腦效率會下降40%以上。”

孩子的自控力、處理信息的能力,都遠不如我們大人。

如果他還邊喫邊看、邊學邊聊,那他的大腦神經網絡,就始終處在“跳躍”狀態,無法專注。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深度投入”的能力,沒法長時間投入到一件事情裏。

四:如何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呢?

以下3個小技巧,會有所幫助:

①爲他創造“安靜區”

一位媽媽分享過她給孩子的“安靜角”:一個小書架、一張小桌子、一盞暖燈、一張地墊。

沒有其他多餘的配置,但安靜、乾淨、可控。

孩子每天可以在這裏:

自由拼樂高;

畫畫、剪貼;

看繪本、翻書;

寫字。

關鍵是,只要孩子進入安靜角,家裏其他人就不會進來催促、指導、打擾他。

孩子在這個“安靜角”裏,全神貫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擔心注意力被破壞。

②陪,但不教

我表姐陪娃讀書、寫作業時,就真的只是“陪”,從不教。

孩子看書、學習時,她也會拿一本書坐在旁邊靜靜翻看,陪着孩子,但從不主動上前指導他、教他。

我們平時“陪”孩子,也要注意,別太心急,少上手“教”。

比如:

孩子搭積木倒了,我們不急着幫他重搭,而是問問:“你覺得哪裏沒搭穩?”

他寫字寫錯,不立馬糾正,可以等他都寫完了,再和他一起檢查。

這種方式,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專注力,還幫他建立自我調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給孩子一段“專注的時間”

專注力,有時也需要一點兒“儀式感”。

我們可以每天抽出15-20分鐘,跟孩子說:

“現在是我們的‘專注時間’,這20分鐘,我們不看電視,也不說話,只安靜做自己的事情。”

一開始,他可能只堅持幾分鐘,但沒關係,我們可以示意他安靜,然後重新回到自己的事情上來。

漸漸地,他就能學會“沉浸下來”,擁有讓自己專注的能力。

以上3件會“打斷”孩子專注的事情,希望你一件也沒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