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在孩子面前“秀恩愛”,對娃有啥影響?這3個答案很暖心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24

有一次在商場,我看到一位男士,摟着他妻子的肩膀往前走。

旁邊他們的兒子看見後,馬上鑽到他們中間,伸出雙手朝向爸爸:“我也要抱抱。”

看到兒子這樣的舉動,夫妻倆頓時哈哈大笑起來。那位爸爸一把將兒子抱起來,一手摟着妻子,一手抱着兒子,三個人有說有笑地走遠了。

看着小男孩開心的模樣,我想,他一定很幸福吧。

孩子雖然不懂“愛情”,但他,比誰都懂“愛”。

父母若能常在孩子面前“秀恩愛”,那孩子收穫得,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一:收穫安全感

你有沒有注意到,孩子對父母的情緒,特別敏感?

如果你和老公有說有笑,即便孩子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麼,他也會在一旁跟着傻傻地笑;

但如果,你和老公吵得面紅耳赤,孩子在一旁,會被嚇得哇哇哭。

因爲在我們的大腦裏,有一個神經連接,叫“鏡像神經元”。

它就像鏡子一樣,能“照”出別人的情緒,也能受別人的情緒影響。

當你帶孩子時,即便你什麼也不說,但只要你皺着眉頭往那一坐,孩子就知道,你心情不好,最好別招惹你。

你雖然沒明確地告訴他“媽媽不開心”,但孩子的鏡像神經元,卻能“印射”出你的情緒,並且影響到他。

而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溫柔、親暱、互相關心的樣子,孩子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感到溫暖與愛。

他就會產生這樣一個想法:“我的家是溫暖的,我也是被愛的。”

父母時常在孩子面前“秀恩愛”,相互擁抱、笑、柔聲細語,那孩子就會感受到家的“安全”,從而生出安全感來。

二:收穫“愛的能力”

我們總以爲,愛,很簡單。

但其實,愛,是一種“能力”。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明明很愛一個人啊,怎麼說的話、做的事,總是把他越推越遠呢?

明明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很相愛啊,怎麼走着走着,最後成了“仇人”?

這很可能是,我們沒有愛人的“能力”。

這種能力,最開始,是我們從父母那學習來的。

如果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指責、抱怨、嘮叨、數落,那大概率,我們長大後,對待最親密的人,也是這樣子。

而如果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關心、尊重、包容和體貼,那我們以後不管遇到誰,大概率都是幸福的。

雖然,愛的能力,可以在孩子長大後慢慢學習到。

但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教給他什麼是愛、如何去愛,那他將來,就會少走很多彎路,遇到對的人時,也不會輕易錯過留遺憾。

所以,我們不要吝嗇在孩子面前秀恩愛。

當感覺到愛時,就給老公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句體貼的問候、一個暖暖的擁抱。

你會發現,當你和老公秀恩愛時,孩子也會很樂意加入進來,一起享受這份愛。

他長大後,也會敢於表達自己的愛,敢於去愛一個人,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三:收穫韌性

現在很多父母,焦慮得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績、特長、情緒管理、社交能力,卻忽略了這一切的“底層邏輯”——愛與連接。

孩子在成長過中,會遇到很多挑戰:被同學排擠、考試失敗、情緒崩潰、自我懷疑等等。

當孩子遇到這些,該怎麼辦?

答案看似五花八門,但核心,其實只有一個——有一個穩定的港灣。

孩子在外面經歷了再大的風雨,只要家是他安心的港灣,他在外受的所有“傷”,都能在家中被“治癒”。

而這個港灣的根本,就是父母之間的“關係”。

如果父母的關係很差,整個家都是緊繃、壓抑、對抗的,那孩子回到家,只能獨自面對他的“傷口”。

而如果父母關係很好、很溫暖,那孩子就願意親近他們,親近這個家,也願意向父母求助。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的心理韌性更強,以後遇到挫折,他會更容易挺過去。

四:大膽地“秀恩愛”

很多人會擔心,父母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恩愛,孩子會不會因變得“早熟”?

其實,只是我們表達的是健康、穩定、溫柔的愛,孩子學習到的,也是這些溫柔的愛。

而且,他還會覺得:“原來愛一個人,就是這種安全、穩定、溫柔的感覺。”

那他以後,就會少受一些傷害,多收穫一些幸福。

當然,我們不需要每天浪漫得跟電視劇似的,也沒必要刻意“表演恩愛”,只要感覺到溫暖時,就:

抱一抱老公,親一下他臉頰;

喫飯時給對方夾個菜,說一句“這個你愛喫,多喫點”;

累的的時候,靠在老公肩膀上說:“你的肩膀真舒服。”

這一點點溫柔的示範,就已經足夠了。

愛,不是那種虛幻縹緲的東西,它可以很真實、很具體、也很日常。

而孩子,也會在這些日常裏,慢慢擁有“愛的能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