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發現,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
比如一道題不會做,有的孩子把筆一扔,說:“我不會。”然後就直接放棄了。
而有的孩子,卻開始翻書、找資料,非要把答案找出來不可。
別看這小小的差別,它隱藏的,是孩子不同的“思維模式”。
我們遇到問題時,一般會有兩種思維:
●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我現在不會做,那我可能永遠也做不出來,還是直接放棄吧。
●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我現在不會做,但只要找到方法,我就一定能做出來。
第一種思維,會使孩子的大腦,變得越來越“呆板”,遇到問題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而第二種思維,則會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靈活”,越用越聰明。
我們要判斷孩子頭腦是“靈活”還是“呆板”,從以下4種情況就能看出來。

一:遇到難題孩子的反應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碰上他兒子在背單詞,背了沒一會兒,他就躺在沙發上發呆。
朋友看到後,走過去問:“你不是在背單詞嗎,怎麼躺下了。”
兒子望着天花板說:“有一個單詞我不認識。”
朋友湊過去一看,皺了皺眉:
“這個單詞你不是上週學過?我們當時還一起讀了呢,要不我再教教你吧。”
孩子卻不耐心地嘆了口氣:“不管教多少遍,我都記不住,就是記不住!”
這種一遇到困難就退宿的反應,其實不少孩子都有。
而這背後反映的,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孩子把“不會”當成了“我不行”,覺得一時的困難,是永遠跨不去的坎,從而乾脆逃避,不做了。
而如果是“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可能會說:
“呀,我又忘記了,看來我得多背幾遍纔行。”
這種孩子,他相信只要多努力一點,就能把難題搞定。
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思維,他以後遇到再大的難題,也能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被難題打敗。
如果我們遇到的,是“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也別太着急,更別急着批評“你怎麼連這都不會”。
我們可以引導他成爲“成長型思維”,比如說:
“看來你就算背了幾次還不熟練,沒關係,我們多背幾次就好了。”
我們還可以引導他再試一試,看看到底難在哪裏。這會讓孩子明白,“學不會”和“現在不會”是兩回事。

二:老和別人比
鄰居小雨英語考了85分,按理說成績不算差,可她回家後就哭喪着臉。
媽媽問她怎麼了,她把試卷往桌上一扔:“我同桌考了95,我怎麼總是比不過她?”
孩子喜歡拿自己比較,而且越比較越喪氣,這也是固定型思維的表現之一。
他覺得“我考得比別人差,就說明我不如別人”,甚至認爲“我就是很差勁”。
於是越比越泄氣,越泄氣越不想學,形成惡性循環。
看到小雨泄氣的樣子,鄰居媽媽雖然也很心急,但她還是穩住了自己,告訴小雨:
“你看,上次你75,這次85,進步了10分,這多厲害!”
小雨想了想,覺得對:“沒錯,我進步了這麼多,多厲害呀,每次進步一些,不就越來越厲害了嘛!”
擁有成長型思維,孩子看到的,就不一樣。
他會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別人考多少不能決定她的價值。他願意看到自己的進步,然後一點一點變優秀。

三:做錯了就不敢再做
同事家女兒,老師課堂上喊她回答問題,結果她站起來支支吾吾,就是不說話。
同事問女兒:“你既然知道答案,爲什麼不大大方方說出來呢?”
女兒低着頭回答:“我不敢,我怕說錯了大家笑我。”
原來,上一次她回答問題,因爲說錯了,被同學笑了一下。自那以後,她就再也不敢上課回答了,哪怕知道答案,但她也害怕自己說錯。
同事女兒特別怕“犯錯”,一旦做錯一件事,就覺得自己很丟人,甚至開始否定自己。
如果她擁有成長型思維,那她的想法,則完全不一樣。
即使答錯了,她也會說:“哦,原來我弄錯了,下次記住就好了。”她會明白,犯錯是進步的必經之路。
我們若想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可以在他做錯時,多肯定他:
“雖然答錯了,但你能大聲說出來,也很勇敢啊。只要我們下次注意一點,那你就很厲害啦!”
有了這樣的肯定,孩子就會覺得,做錯了也不可怕,改正就好。

四:害怕改變
害怕改變,不願意走出“舒適區”,也是固定思維的一種。
孩子某方面做得很好,他就只想做這個。一旦讓他嘗試新東西,他就會說:
“我不擅長這個,不想學。”
一旦他不願意改變,只想守着自己會的,就難以學到新的技能和知識,不會進步。
在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多試一下”,告訴他:
“媽媽知道你現在還不會,是因爲你還沒找到合適方法,多試幾次,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孩子只要敢於去嘗試,並且跨過去了,他的成長思維就能慢慢練起來。
思維模式,決定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並且如何用行動創造自己生活。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成長的思維,做一個不怕錯、不怕慢、肯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