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建議:這個暑假,讓孩子長腦子最快的方式,是做這9件事

由 男孩派 發佈於 親子

'25-07-24

“你以爲是沉迷,其實是大腦在報警。”

家庭教育指導師張寧指出,暑假僅半個月,很多孩子因爲玩手機出現了不同症狀:

坐不住、看不進書、缺乏耐心、情緒激動、無法進行深度學習和思考。

而這,其實是大腦“短路”了,過度接觸碎片化、低質量內容,導致大腦部分功能出現紊亂。

若父母不引導、不介入,這種“短路”會持續,演變成長期問題,發展爲“腦腐”。

對此,我藉助DeepSeek分析,推薦9個能有效對抗大腦“短路”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長腦子。

運動有多重要?

柏拉圖說:“神給人進化了兩種管道:教育和運動。教育是人走出愚昧無知的管道;而運動是人走出平庸邁向強大,突破自我的管道。”

DeepSeek則指出: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物質如同神經細胞的“生長液”,能促進神經突觸形成,從根本上增強大腦功能。

這就是愛運動的孩子,反應更快、專注力更強,成績更好的原因。

運動,就是大腦發展最好的營養劑。

下面幾組運動,父母陪孩子一起動起來,好執行也易堅持。

1. 早起晨跑,喚醒身體。

2. 飯後到樓下打球,各種球類運動都行。

3. 睡前做幾組拉伸,助睡還助高。

4. 休閒看電視時,順便做深蹲。

5. 喝完的水瓶做成啞鈴,隨時舉一舉。

6. 騎着自行車在小區裏四處轉轉。

你知道嗎?大腦是全身最“耗能”的器官之一,每天要消耗人體約 25% 的能量。

營養,不只是餵飽身體,更是“養腦”的基本需求。

DeepSeek檢索出一項研究,當體內營養素過多缺乏,會引發情緒低落、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甚至會被誤認爲是抑鬱或老年癡呆的前兆。

所以,要想孩子大腦好使,就一定要爲大腦補充足夠的營養。

下面是腦科學專家黃翔給出的飲食建議:

1. 早餐一定要喫,不僅要補充蛋奶,還要保證碳水的攝入,比如粥、饅頭、麪包、包子等。

2. 午飯要注意多樣性,搭配不同品種,保證營養均衡。還要多喝水,助力大腦排毒。

3. 晚飯要喫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肉、豬瘦肉、牛肉等,但要在睡覺前4個小時喫。

4. 拒絕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和麪包蛋糕大多含反式脂肪酸,喫了影響大腦發育,增加癡呆風險。

5. 平時可以多喫含Omega-3的食物,如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魚類,或海帶、西蘭花、紫甘藍等深色蔬菜,促進大腦發育生長。

科學研究證明:人在熟睡時,腦脊液會流入大腦進行“清洗”。

睡不好,大腦就無法被清洗乾淨,進而陷入遲鈍混亂的狀態。長期睡眠不足,還會導致毒素不斷積累,堵塞大腦。

睡眠,是大腦最便宜也最有效的修復劑。

保持充足的睡眠,就是保證大腦正常運轉的基礎。

1. 全家早睡,做好榜樣。

2. 不要把手機等產品帶進房間。

3. 睡前不批評孩子,讓孩子愉快入睡。

4. 睡前不做劇烈運動,可以聽音樂,聽故事助睡。

5. 營造好的睡眠環境,光線要暗,噪音要少。

對一幅漫畫印象深刻:

一開始,正在讀書的男孩,只是偶爾看一眼手機,然後放回去。

但接連幾次後,孩子拿起手機就再也沒有放下,徹底把書丟在一邊。

這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要想防止孩子成癮,我們就要做擋在中間的那堵牆。

就像DeepSeek說的:管好手機不是控制,而是通過提升戒斷力增強神經可塑性——減少多巴胺刺激,讓前額葉有更多發育空間,形成更緊密的認知網絡。

下面推薦網絡安全組織執行長凱勒佛提供的建議:

1. 和孩子一起訂下使用手機的規則,學習爲自己負責。

2. 找有意義的事情填滿孩子的時間,讓他不至於因爲無聊轉向手機的世界。

3. 關心孩子的媒體社交狀態,減少孩子接觸社交平臺。

4. 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時刻做低頭族。

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

當你陷入悲觀、焦躁、緊張等壞情緒時,大腦就像宕機一樣無法思考。

DeepSeek指出:負面情緒會使大腦處於“炎症”狀態。

《密蘇里醫學》中的論文也證實:

持續壞情緒會激活炎症通路,損傷腦組織,削弱神經保護。

相反,積極情緒人羣的記憶力、大腦靈敏度更優,與灰質體積正相關。

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做到下面6點,讓孩子保持情緒鬆弛。

1. 孩子犯錯時,多一點接納,而非指責。

2. 孩子做事時,多一點信任,而非挑剔。

3. 孩子做錯題時,多一點鼓勵,而非批評。

4. 孩子受挫時,多一點共情,而非說教。

5. 孩子惹禍時,多一點引導,而非懲罰。

6. 孩子磨蹭時,多一點耐心,而非催促。

有人曾問俞敏洪:人與人之間差距是怎麼拉開的?

俞敏洪給出了一個關鍵答案:讀書。

閱讀如進食——或許記不清每口飯菜的滋味,但知識終將融入思維血脈。

藥醫身,書醫腦。

閱讀時,前額葉、顳葉等多腦區協同合作,優化神經連接,爲大腦充電:

讀史明志,讀文潤心,讀科啓慧。

趁着暑假,讓孩子廣泛閱讀,實現思維飛躍。

1. 大語文類:《大語文那些事兒》《跑贏小古文》《大語文叢書》

2. 高效學習:《這樣讀書就夠了》《考試腦科學》《費曼學習法》

3. 經典文學:《窗邊的小豆豆》《城南舊事》《小王子》

4. 思維拓展:《數學遊戲大冒險》《像工程師一樣思考》《思維導圖實戰手冊》

5. 情商培養:《做內心強大的小孩》《情商:爲什麼比智商更重要》《逆商培養故事集》

6. 自然與科學:《DK自然運轉的祕密》《童眼看科學》《BBC科普三部曲》

如果說閱讀是通過文字讓孩子構建思維,那看紀錄片則是通過一個個可看、可聽的真實故事讓孩子重塑認知。

它不說教,卻讓孩子醍醐灌頂;不刻板灌輸,卻讓孩子長見識、開眼界,實現“大腦健身”效果。

正如DeepSeek說的:

孩子腳步到不了的地方,紀錄片可以帶他抵達;

孩子解不開的人生困惑,紀錄片可以給出答案。

推薦以下6部高分紀錄片,帶孩子看見世界的不同面,洞見自己的人生方向。

1.《智能陷阱》:揭示了手機是如何一步步廢掉一個人的。

2.《風雨哈佛路》:讓孩子明白把挫折當燃料,笨鳥也能逆襲名校。

3.《人生七年》:14個孩子56年的跟蹤,印證了普通人改命最好走的路永遠是讀書。

4.《習慣的奴隸》:讓孩子懂得改變人生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習慣。

5.《18歲的流水線》:只有明白沒有選擇的人生多可怕,孩子才能珍惜當下奮鬥時光。

6.《定風波》:在蘇軾的宦海沉浮中,讓孩子懂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明白人生起伏皆是風景。

你知道大腦休息的最好方式是什麼嗎?

我們通常認爲“休息”就是什麼都不做,讓孩子躺着放鬆,或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

但DeepSeek卻指出:真正的放鬆不是放空,而是沉浸式專注。

研究發現,當人們投身於興趣愛好時,會進入心流狀態,刺激多巴胺分泌,使大腦達到高度專注且愉悅的狀態。

若不瞭解孩子的愛好,可嘗試以下幾個方面,發掘並點燃孩子的熱情:

1. 樂器:先帶孩子上體驗課,確認興趣後再報名。

2. 美術:提供工具,讓孩子自由探索即可。

3. 手工:搜索在線教程,讓孩子動手實踐。

4. 烘焙:從簡單的餅乾、紙杯蛋糕做起,享受制作並品嚐成果的樂趣。

5. 編程:從Python製作小遊戲開始,逐步深入。

6. 寫作:準備專屬日記本,鼓勵孩子大膽創作故事或詩歌。

腦專家洪蘭教授曾通過實驗證實:遊戲時,大腦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促進神經分叉快速生長,助力大腦發育。

要注意的是,這裏的遊戲可不是指網絡遊戲,而是和“人”交往的遊戲。

下面推薦5個適合孩子與父母,與朋友共玩的遊戲,這個暑假,不妨一起玩起來。

1. 運動協作:三人兩足跑、矇眼找朋友、氣球接力、踩影子,有效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2. 智力遊戲:你畫我猜、繞口令挑戰、反義詞遊戲、腦筋急轉彎,不僅好玩還燒腦。

3. 合作創意:集體搭積木、廢舊物變玩具、故事共同製作、樹葉拼貼畫,激發孩子想象力。

4. 規則與觀察:木頭人、老鷹抓小雞、紅綠燈模仿,提升孩子反應力。

5. 科學實驗:碘酒遇維C、紫甘藍變色、有趣的靜電、會跳舞的鹽,網上都有教程,很能激發孩子的科學思維。

很認同一段話:

“雞娃的盡頭就是腦科學。如果說養育孩子就像蓋樓,那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好,就是地基。地基穩了,孩子這棟大樓才能蓋得高。”

從今天起,父母們不妨跟着DeepSeek努力做好上述9件事。

投資孩子的大腦,回報率是最高的。當大腦健康強壯時,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自然就順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