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青春期孩子走出失戀低谷

由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發佈於 親子

'25-07-24

本期專家

白璐

北京大學醫學心理學碩士,性心理&性教育專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中國青愛工程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青少年健康關愛課堂”專家成員。


面對青春期孩子失戀,家長常見的態度有兩種:一種是長舒一口氣,覺得風險和問題總算解決了;另一種是擔心孩子會因此一蹶不振,然後去安慰、鼓勵,或安排活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發現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後,陷入更深的焦慮。


其實,無論多大年紀,失戀都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委屈、傷心等負面情緒,生活和學習狀態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青春期孩子因大腦還未完全發育成熟,在處理情緒方面則會面臨比成年人更多的挑戰。失戀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學業發展都有影響,所以應引起家長足夠的關注。


首先,家長要做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思想準備。任何人面對壓力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時,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走出來。


短期的情緒緩解會收到效果,比如孩子去遊樂園玩兒的當下會開心,但可能回到家後,又會陷入痛苦情緒中。這是自然現象,家長應給孩子緩衝的時間。


其次,幫孩子找到合適的傾訴渠道。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可嘗試使用對他有效的方法,如運動、聽音樂、散心、畫畫等幫助緩解,但哪種方法對孩子有效,需要他自己感受和判斷。不過,找到一個合適的傾訴渠道,是對大多數孩子都有效的方法。



家長應幫孩子找到信任的人,讓他傾訴內心的想法和痛苦,從而讓情緒流動並得到釋放。這種方法要滿足兩個條件:


一、對方是孩子真心想傾訴的人;二、傾聽者能做到理解和共情,不會對孩子傾訴的內容做任何評價,也不會出主意、想辦法,只是認真聽、對孩子講的話保持好奇並嘗試理解。比如說:“我明白你現在很難過,失戀確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或者通過肢體語言(如擁抱)給予孩子安慰。


引導孩子理智看待,避免因失戀而自我攻擊、遷怒他人。任何人遭遇失戀,都可能出現自我否定或攻擊他人的情況,青春期孩子因其特殊心理發育特點,會面臨更大挑戰。


一方面,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本來就容易波動,失戀帶來的痛苦和失落感會使這種感受加劇。當情緒超過孩子可承受範圍時,更容易出現自我攻擊或攻擊他人的情況。


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正處於自我認知、自我價值感形成的關鍵時期,失戀可能會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感也因此產生動搖。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情緒變化,及時幫助緩解負面情緒。


當孩子情緒相對平穩時,家長可以和他討論失戀的話題,讓孩子明白失戀是正常現象,造成失戀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兩人不匹配、遇到了無法應對的挑戰,但這些都不意味着兩個人不夠好。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失戀和一個人是否有價值沒有直接關係。如果孩子失戀後,低落情緒持續時間較長,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家長應協助他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