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說:“孩子一不午睡,我就好着急。”
急什麼呢?
他告訴我,孩子要是中午不睡,那下午肯定就沒精神,這上課哪能聽得進去?
他主要是擔心,孩子要是不午睡,影響學習。
我身邊很多爸媽們,確實會強制要求孩子午睡。
那從小“午睡”和“不午睡”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區別?
答案有點意思。

一:影響了記憶力
你知道,我們在睡覺時,大腦裏邊會發生什麼嗎?
其實,當我們睡着時,大腦並沒有完全休息,有一個部分,反而特別活躍。
這一部分,就是掌管“記憶”的區域。
當我們睡着了,不再學習新知識了,不再接收外面的新信息了。
這時候,負責記憶的海馬體部分,就開始“幹活”了。
它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呢?
就是把我們記住的短暫的信息,搬到長久的記憶庫去。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很久以後,還能記得之前學的東西。
這個工作效率越高,我們記住的東西就越多,也記得更久。
看到這,你是不是突然就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啊,難怪我到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的事情呢。”
是的,睡眠越好的孩子,他大腦中負責記憶的部分,工作效率就越高,他的記憶力也就越好。
雖然白天睡得不多,有時候幾十分鐘,有時候1-2小時,但日積月累,差距就出來了。
所以,別小看午睡這麼一會會。
它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既讓孩子的大腦,能中途休息一會,又能幫助記憶鞏固知識,爲下午學知識“騰出”空間。
如果有條件,就儘量還是讓孩子午睡吧,哪怕時間不長,也是很有好處的。

二:專注力差距
除了記憶力差距,午睡和不午睡,還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這一點也很好理解。
我們大人經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中午不睡、下午崩潰。”
爲啥會崩潰?
因爲我們的大腦,需要休息。
這就像一臺電腦,你一直讓它不停地運轉,它就會“死機”。
我們的大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後,它也需要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才能更高效地工作。
孩子也是,他上午學了一天,腦袋裏塞了很多東西。這時候,大腦需要時間消化、整理。
而午睡,就能很好地幫孩子休息。孩子精力恢復了,下午注意力就能更集中,學得也更好。

三:情緒差異
朋友來我家玩,住了一晚。
他孩子可能到新的地方,不是很習慣,晚上沒睡好。一大早,孩子就吵吵鬧鬧。
一會說沒帶自己的娃娃,吵着要回家;
一會說想媽媽,要媽媽來;
一會又哭着說爸爸沒理他。
朋友有些歉意的說:“孩子睡得晚、醒得早,沒睡好,所以一直鬧脾氣呢。”
不止朋友家孩子,其實我們自己,也會有類似的經歷。
如果晚上沒睡好,白天情緒就會很差,一點小事可能就讓我們生氣,忍不住想發脾氣。
相反,如果我們晚上睡得早,早上清晨起來,整個人都感覺神清氣爽、元氣滿滿。
我們還會有這樣的經歷,即便晚上沒睡好,若中午能補一下覺,精神狀態都不一樣。
睡眠,真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孩子需要的睡眠,比我們大人多。他玩了一上午,中午若能休息一下,那他下午情緒會更穩定,也不容易因一點小事就發脾氣。
而中午不睡的孩子,他更容易累。一累,他就會吵鬧,我們也會覺得他難帶一些。
這一點,你是不是也發現了呢?

四:試試這幾招
有些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確實不怎麼愛午睡了。
他躺在牀上翻來覆去,怎麼哄都睡不着,我們難免會着急。
其實,孩子不午睡,很多時候和生理節律、活動量、生活習慣有關。我們可以換個方式,引導孩子休息。
①不用太糾結
孩子不午睡,不代表他就一定會落後。
與其跟他鬧矛盾、給他施加壓力,不如放鬆心態。
我們可以告訴他,不午睡可以,但一定要讓大腦和身體休息一下。
即便即便不睡,也要安靜下來,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瘋玩。
他可以看看書、聽音樂,哪怕只是靜靜地躺一會或坐一會,也能減輕大腦負擔。
②生活節奏要規律
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儘量培養他午睡的習慣,這樣,之後我們就會輕鬆很多。
如果沒有培養這個習慣,我們也要循序漸進引導,建立有節奏的生活習慣。
比如喫完飯後,全家就都休息,不看電視、不玩手機。
我們還可以拉上窗簾、關掉燈,讓屋子變得暗一點。
這些“信號”,都能形成“該休息了”的暗示,孩子自然也願意安靜地眯一會。

③堅持溫和引導
有的孩子,3-4歲時不想午睡,到了5-6歲,卻,主動說想歇一會兒。
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節奏,但不要直接放棄,可以每天都爲他創造休息的機會。
當他不想午睡的時候,我們也營造好午睡的氛圍,自己躺在那休息。
有時候,孩子無聊,看着大家都睡,他也爬過來跟着睡一會。
午睡這件事,其實我們也不用太緊張,但也別“放任不管”
我們堅持引導,孩子睡得着最好,睡不着也沒關係,只要有足夠安靜的時間,他的大腦和身體,都會得到休息。
你家孩子有午睡的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