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議:永遠不要試圖拯救任何人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07

當我們懷抱着善意,忍不住伸出助人的雙手,試圖拯救別人於水火之中,有這種善念本身是沒有一點過錯的;

然而它失去邊界後就變成了過度拯救,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健康也要去幫扶,實則是一種以愛爲表象的負擔,給控制披上了奉獻的皮。

一個人生建議:請不要過度拯救他人。

善意失衡:拯救欲爲何變成控制慾

過度拯救者,經常有着一種隱晦且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爲自己是他人命運的主宰,自己的決策將對別人的人生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

自以爲已經看透了對方當下所處困境的癥結,自己又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和出路;

於是迫不及待的要扭轉別人的生命軌跡,“撥亂反正”到自認爲最佳的方向上。

表面看似關懷,實際是不良控制慾的體現,把他人看做是自身意志的延伸;

好像別人的痛苦是自己的失敗,外界價值觀的偏離就是對我們的冒犯;

此時的幫助不僅僅是單純的支持,已經變成了隱祕的操控,你必須依照我的方式生活,才能獲得我認可的安寧和幸福。

這種強加的“正確”,本質是在拒絕承認他人擁有自主體驗生命、做出選擇承擔責任後果的基本權利。

被拯救者也需要思考與選擇,可是卻在持續的干預下失去了自主行動的能力和信心。

幫助成了索取,失控的情感邊界

過度拯救行爲誕生的根源,往往是拯救者自身未被覺察的焦慮和空洞;

急切的投身於解決別人的問題,不過是爲了逃避自身生命中那些懸而未決的困擾,以這種方式拒絕直面自己的脆弱不安。

只有通過被他人需要和依賴,才能自我證明“我有用”。

細究起來其實還是把別人看成了“物”或者“工具”,是給自己用的東西。

把幫助他人視爲證明自己價值和確認存在感的路徑,“幫助”悄悄異化爲索取,索取着感激,索取着認可,索取着安全感。

既怕兄弟過得苦,又怕兄弟開路虎”,最好你的苦難和成功都是剛剛好有利於我的時候,你才最有價值。

過度拯救他人在心理學上是典型的沒有完成“課題分離”的表現,“分離”指的是:

能夠區分“我”和“你”,不依賴他人來定義自己的情緒、價值或存在感

“分離”成功才能“個體化”,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爲模式,而不完全受他人影響。

沒有分離成功,就不能明確自己和他人的責任與權利,容易將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或者過度干涉他人的生活。

也容易陷入情感上的糾葛和衝突,難以保持健康的情感距離。

“你真正需要什麼”變成“我認爲你需要什麼”,“我想讓你更好”變成“我都是爲了你好”,理解和尊重便不復存在了。

父母包辦了成年子女的生活決策,替他們做本應是他們自己做的決定;

在朋友關係中成爲無底線的“情緒垃圾桶”,到最後朋友也沒尋求改變和解決方案;

在職場中爲同事過度承擔本不屬於自己職責權限的工作內容;

在專業關係中超出職業角色和倫理規範(如過度捲入來訪者私生活的諮詢師,不僅無效,還違反倫理)。

這種模式就好像是把有限寶貴的認知資源,不斷的外泄,最後難免陷入疲憊和怨懟。

當自我價值感完全與“成功拯救”綁定時,等於讓渡了自己人生的主體性,內在的核心變得空洞;

什麼時候一個人的意義竟然會徹底取決於外部是否需要自己,一旦不被需要自己就完全沒有存在意義。

過度拯救你,其實也是過度黏着你,這種邊界模糊又糾纏的拯救,對雙方而言都是傷害。

因爲過度拯救者與被拯救者之間,極易形成具有破壞性的“投射性認同”,指: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的行爲模式。

個體將自己的一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竭力讓接受者採取與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爲。

意味着拯救者將自己的無助或需要被拯救的強烈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

被拯救者可能無形中接受並認同了這種投射,表現得更加“需要幫助”,從而強化了拯救者的角色;

這種扭曲的共生關係,雙方都深陷其中各取所需,難以自拔,絕非健康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模式。

真正的支持,是退後半步的尊重

要想在保持善意的同時避免過度拯救,關鍵在於重塑認知邊界感;

意識到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是擁有各自生命課題的獨立個體,面對困境時的態度和選擇,終究屬於他們自己;

明白有些路必須由對方親自走過,有些功課必須由對方獨自完成。

哪怕是最親密的人、最親近的血緣關係都無權去全盤接管,這一核心界限始終需要被尊重。

完整的人生,肯定包括痛苦、自由、代價和責任,這些都需要自己一一走過,才能在其中獲得不可替代的成長。

健康的支持方式,是適時的退後,而不是上來不由分說地塞給對方一套自以爲是的解決方案;

意味着放下高高在上的指導者姿態,是雙方平等位置上的互幫互助,不包含自我證明和暗戳戳的索取;

知道不可能爲他人掃清路上的所有障礙,也沒有必要去承接過重擔;

認同每個人需要在跌跌撞撞中找尋屬於自己的突破,也信任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應對。

再者,拯救者也需要重新聚焦在自身的建設上,去發展潛能,照料身心;

一個內在充盈、自我價值穩固的人,才能給予他人健康、適度、不帶控制目的的支持。

當我們將用於過度拯救他人的巨大能量收回,轉而滋養本身,能讓關係迴歸到清晰,這讓助人者重獲自由,也讓被助者找回珍貴的自我擔當。

在各自的路程中,既持有獨立,也守望相助。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