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青春生命的一道防線
——青少年心理危機熱線干預的四個核心階段
楊興潔 童永勝/北京回龍觀醫院臨牀心理科
“我……我把自己劃傷了,我也不想活了……”這是心理熱線中常聽到的哭訴。這個來電者是一個14歲的花季少女夢梅(化名)。原本陽光燦爛的她,自從半年前被最要好的同學背刺後,逐漸出現心情不好的情況,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只要在班級裏同學在說話,她就會認爲她們是在議論自己,議論自己的外貌和穿着。這讓夢梅很是苦惱,開始整宿睡不着覺,反覆想最好的朋友爲什麼會背刺自己。她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愛她的,連爸爸媽媽都對自己愛答不理的。於是在又一個難眠的夜裏,她覺得世界一片黑暗,她拿起了準備好久的小刀划向自己的胳膊。事後她也後悔自己這樣的行爲,但夢梅又不敢告訴自己的父母,她想起來門診時大夫曾經給過她心理熱線的電話號碼,於是她鼓足勇氣撥通了這個熱線電話。
其實,像夢梅這樣撥打心理熱線需要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青少年並不在少數。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50%抑鬱症患者爲在校學生,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與成年人不同,青少年的情緒風暴期短暫而劇烈,由於他們杏仁核發育超前於前額葉皮層的特點,青少年容易在很短時間內從情緒波動升級爲極端行爲。加之他們缺少相關的經驗和社會支持資源,沒有處理人際關係成熟的經驗和社交技巧,他們更會羞於進行面對面的求助。心理援助熱線具有及時性、匿名性、自控性、經濟性、方便性等優勢,能夠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隨時爲公衆提供幫助,因此成爲這些青少年願意使用的求助方式。
在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理援助熱線可以爲有情緒衝突的來電者提供情緒疏導,爲處於危機狀態的來電者提供心理支持,幫助高危來電者穩定情緒以降低自殺風險。心理熱線的接線員都需要經過專業訓練和督導,不僅掌握了熱線接聽的技能,還需要掌握危機干預的基本理論,能夠識別常見精神心理問題和危機狀態,具備處理心理應激問題的能力,及時對高危人員進行危機干預或轉介。
一般來說,心理熱線中的青少年危機干預可分爲以下四個核心階段。
階段1:評估當事人的生命危險程度
心理熱線干預者會評估當事人所處的環境以便評估其是否有生命危險,比如對當事人的環境進行掃描,“聽到你那邊有風聲,你現在是在高處嗎?”這樣的詢問會幫助熱線接線員評估來電者所處環境的危險性。與此同時,心理熱線干預者會繼續對來電者進行“行爲鎖定”,通過詢問“這種痛苦有沒有讓你產生傷害自己的念頭?有沒有具體計劃?有沒有準備工具?”等進一步評估來電者的危險性。這些評估內容和過程不僅有利於熱線接線員快速做出判斷,決定下一步干預方案,還有助於在非面對面的干預中建立情感聯結。
階段2:促進當事人思考
在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心理熱線接線員深入瞭解來電者的問題,理解來電者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並將這些反饋給來電者,促進其進一步思考。來電者的激烈情緒可能導致其思考缺乏理性,容易陷入“鑽牛角尖”的怪圈。這個階段的關鍵點在於接線員通過語言的引導,促進來電者重新審視或思考自己的感受、情緒、行爲,並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改變。
比如,通過隱喻重構,將“想死”重構爲“想結束痛苦”,引導來訪者區分情緒與行爲。藉助軀體化技術,詢問“能感覺到你手在發抖,我們一起做三次深呼吸好嗎?”通過生理調節介入情緒引導來電者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而非一直停留在想要去做傷害自己的想法上。心理干預者會跟當事人說“我們約定好,接下來一小時你絕對不會做任何決定,可以嗎?”通過言語上的承諾,做出時間錨定,不衝動去做出決定,尤其是傷害自己的決定。
如果當來電者情緒波動較大時,心理熱線干預者溝通的聲音會更加溫柔而堅定,語速緩慢,語調關切而平和。通過專業訓練的方法轉移來電者的注意力,引導其放鬆心情、穩定情緒,增強來電者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階段3:激活當事人的資源網絡
在熱線心理干預過程中,幫助當事人尋找身邊的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激活當事人可利用的資源,挖掘潛在可利用的社會支持資源會使得當事人放棄傷害自己的想法,獲得活下去的勇氣和動機。
熱線心理干預者通過詢問“你現在腦子裏最先出現的三個人是誰?”進行關係圖譜的繪製以挖掘潛在情感支持者。並通過一些微小的承諾如“明天早上你能幫媽媽澆一次花嗎?”幫助來電者建立短期生存動力。
很多來電的青少年當想到自己在老家陪養育自己長大的奶奶或者剛養了不到三個月的小狗的時候,他們會湧現出很多生的渴望,他們會留戀這個還有很多溫情的世界,從而放棄傷害自己的想法和行爲。
階段4:與當事人構建長效防護機制
當來電者暫時放棄結束生命或者自傷的念頭後,熱線心理干預者需要進一步與當事人建立長效的安全防護協議。比如,與來電者進行安全協議的簽訂,指導來電者手寫“危機應對清單”,遇上困難可以如何應對,也可以書寫包含5個可撥打電話的緊急聯繫人。
當經過努力,來電者的情緒逐漸平穩,心理熱線干預者還可以通過電子檔案系統直接預約三天內面詢,降低來電者的風險或者推薦來電者白天就診精神專科門診或者急診,並提供相關轉介信息。
在心理熱線干預的整個過程中,接線員始終都要注意與來電者建立情感聯結。接聽來電時要專注地傾聽來電者的傾訴,設身處地體驗其經歷和感受,給予來電者積極而溫暖的反饋。對來電者的想法、感受和行爲要秉持不評判的態度。接線員對來電者情感體驗的認可和接納,可以讓來電者感到被理解、被聽見、被關心。就是這樣一句句溫暖的話語,一條條細心而專業的回覆,讓來電的處在危機中的青少年們感受到自己被電話那頭的專業人員治癒着,從而放棄傷害自己的想法。
結語
每一條深夜心理熱線的背後,都是青春與死神的賽跑。當青少年說出“我不想活了”或者“我在傷害自己”時,他們真正渴望的是被理解、被看見、被尊重。心理熱線工作者既是情感容器,更是生命橋樑,通過專業而不失溫情的干預,讓絕望者重拾“再試一次”的勇氣,讓危機干預網絡如同毛細血管般滲透到每個角落,讓心理熱線那頭的青少年感受到人間的溫情和療愈,每一句話都充滿溫暖,將這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心理熱線那頭拉住,守護青春生命的一道防線。(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