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旅遊這件充滿綺念與遐想的事,最可憐的就是中年階段的人羣。
最明顯的現象就是,你會發現,每到一個旅遊景區,年輕人是最活躍於拍照的,而老年人是熱衷於跳舞的,但是中年人大都是司機、提行李的那個角色。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次出門幾乎都是拖家帶口,然而對於旅遊來說,其實更多的是個體去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年人一方面要帶着小朋友,另一方面還要照顧老人,就算在旅遊中,也很難徹底做到全身心式地放鬆下來,去沉浸式感受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當把中年人與“老年羣體、青少年”的旅遊放在一起,你會發現,原來中年人在旅遊中的“弱勢羣體”特質,是那麼顯眼。

老年人:資金充足、與世無爭、時間充裕
資金方面
中年人:出門旅遊,稍微花點錢,都要想想孩子的教育培訓費,轉念又要想想老人的贍養,最終還是捂緊腰包。爲自己多花一分錢,都覺得心痛,但爲了家人,花多少都大大方方。
老年人:不僅是存款多,還有退休金可以拿。而且每花一分錢,就是一分快樂。老年人旅遊,是爲了把一輩子掙的錢花出去,錢花不出去才痛苦,喫喝玩樂都可以大大方方地掏錢。

心理方面
中年人:數不清的工作任務要去安排、執行,就算休假也不例外,隔三岔五張總、李總的電話,能不接嗎?合作伙伴有事務兩天找不到人,工作誰去負責?人雖在旅途中,可是身心還停留在辦公室,哪能玩得盡興。
老年人:已經到了與世無爭的年紀,工作已辭,不問世事,盡情享受探索世界的新奇與樂趣,沒有壓力、沒有煩惱,男人至死是少年在這一刻得以彰顯。而且隨着年齡越大,文化積澱也變得深沉,對於人文景點的情感交互也將愈發讓人有所收穫。

時間方面
中年人:一年難得請到幾天假期,出去玩一趟,爲了多看幾個景點,把行程安排得很緊張,幾乎每天都要趕行程,甚至比上班還累,很難體驗到旅遊慢下來的悠閒與樂趣。
老年人:大把的自由時間,隨意安排,喜歡一座青巖紅牆的古鎮,那就在此居住一兩週,慢慢感受時光朝升日落下的小城煙火氣息。

青少年:窮遊富遊,不如少年遊
比起青少年的旅遊,中年人更是脆弱得令人心疼。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中年人在物質條件一塊相對充裕,可以擁有許多現實層面的美好之物,比如桂花、比如美酒,但早已失卻了年少時意氣風發的激情。

就像小時候校門口那每個小孩都想喫的棉花糖啊,如果能夠在當時的年紀,買來喫上一口,那該多麼幸福。長大之後,有錢了,哪怕能夠買下一整個棉花糖製作廠家,可是呢,再去喫已經沒有味道了。
遙遠的學生時代,噠噠噠的綠皮火車開得很慢,擠在擁擠的車廂過道上,能夠站30個小時,只爲去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看望一個好友。好像30個小時的站票也不漫長,偶爾拿出MP3來聽聽歌,偶爾與周圍人聊聊天,站累了便在過道上席地而坐,肚子餓了就拿出提前買好的泡麪來喫。心裏裝着與好友見面的友誼與美好,再艱苦的環境也不會覺得累。

約上三兩個朋友,隨便逛逛,途經任何一道湖畔、草甸,都覺得世界美好,人間值得。那時候的精力好像用不完似的,晚上沒錢住宿就去24小時快餐店坐一晚上,等到天亮了再乘坐公交車回學校宿舍。
時過境遷,如今開着越野車,吹着空調,每天羊排火鍋,住着精品酒店,藍天白雲下盡是連綿起伏的草原與逶迤挺拔的雪山,“桂花與美酒”都有了,可是卻再難感受到年少時的那般美好!

年少時的旅遊,是一個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過程,一路所見到的,聽到的,喫到的,都是新奇而令人興奮的事物。年少時可以無拘無束,不講不究,沒壓沒力,心裏充滿了對生活的嚮往、熱愛與自由心境,因而一切事象都美好的,時光笑擲,未來可期。
但是中年不一樣,許多事物都已經見過、體驗過,情感閾值太高,很難再有新奇與興奮感。

旅遊的本質,就是一種人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那些旅途中不可預知的事物給人帶來的新奇情感衝擊力,纔是旅遊的鮮活魅力。當一切都是已知的時候,旅遊反而沒有了味道。
然而,中年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年紀,既沒有少年的激情,又沒有老年那麼充足的時間、經濟和心境,有的只是一門良好的車技,以及提行李的嫺熟力氣。
如此比較下來,可憐的中年人,真可謂旅遊中最大的“弱勢羣體”。如果你在旅遊中遇到中年人,請多給他一些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