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的貴州深山,寧靜安逸。但是如果將目光轉向貴州遵義的烏江寨,這裏則有另外一重光景。
穿過山路,走到烏江寨的深處,你會發現,這裏有一場熱鬧的盛會。在2025快手三農生態大會的舉辦地—麥田劇場中,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方濤,真誠地向大家講述了貴州衆多綠色農產品的發展之路;在廻龍島的“快手村大集”裏,地道風物搭建了展示貴州風味的市集,酸湯鍋面前擠滿了想嚐鮮的人們;還有村口小舞臺前,一排排竹椅前擺着的,是洋芋片、脆哨、辣椒脆等各種貴州特色小喫......

快手老鐵們在村口大舞臺下,“爽喫”貴州土特產。
這是“2025豐收季-第三屆《快手三農生態大會》”,是一場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作爲特邀媒體支持,快手三農主辦的盛會。而這場盛會,有一個核心目的——讓現場三百多位來自全國的三農創作者、專家學者與媒體人,線上觀看直播的快手老鐵們,感受貴州的風土魅力,愛上貴州。
而愛上貴州,不如先從品嚐貴州的秋開始。

來自五湖四海的老鐵,也帶來了家鄉的地方美食。
-01-
豐收時節的多彩貴州,是什麼味道的?
如果貴州的秋天有味道,那會是什麼?
答案的第一頁,是甜。
秋季成熟的綠心的修文獼猴桃,是貴陽修文縣的驕傲。雖然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千米,但這裏獼猴桃的種植面積卻位列全國第三。更厲害的是它的風味,主栽品種“貴長”,自帶“野香”基因,喫起來果肉細嫩香糯、酸甜適中,保留了濃郁的原始果香。


“修長”的修文獼猴桃,正當季。 上圖攝影/陳偉紅 下圖/視覺中國
同樣在山中,與這抹翠綠相映襯的,還有一片金色的果實——貴州刺梨。它披着一身金色帶刺鎧甲,果肉肥厚,汁多味甜。這顆果子是貴州喀斯特地貌的饋贈,在貧瘠的石縫中也能頑強生長,並積蓄下驚人的能量。早在20世紀40年代,被譽爲“中國刺梨之父”的農學家羅登義就證實了其“維C之王”的地位——含量是蘋果的500倍、檸檬的100倍。
然而,營養價值再高,刺梨卻曾因濃重的澀味和極短的保鮮期,而“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破局?貴州人將目光投向了現代食品工業,通過精密的加工工藝,人們成功去除了刺梨的澀味,同時最大化保留了其風味與營養。於是,一瓶瓶刺梨原漿、刺梨風味飲品走上了生產線。這股來自大山的風,不再侷限於原漿,而是化身爲刺梨奶茶、刺梨咖啡,甚至刺梨果凍,正悄然成爲一種健康飲食的新風尚。


“維 C 之王”刺梨已成了各種新茶飲品牌的新寵。 上圖/貴州畫報社 下圖攝影/大花
另一種味道,是鮮。
乘着秋風,從枝頭到林下,你會遇見織金竹蓀的那一抹純淨的白。它被譽爲“雪裙仙子”,更是名副其實的“國宴名菜”。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在國宴上用一道“竹蓀芙蓉湯”招待貴賓,讓織金竹蓀名揚世界。
竹蓀的極致鮮美,源於其獨特的生物構造。菌蓋表面覆蓋的暗綠色產孢組織,在孢子成熟後會化爲鮮美的黏液,這正是其鮮味的祕密所在。在貴州,甚至流傳着“竹蓀燉雞雞完整,三秒不見竹蓀影”的民諺,足見其吸飽湯汁後的鮮美與受歡迎程度。


貴州的秋冬,不能沒有鮮掉眉毛的菌湯。 上圖攝影/陳中 下圖攝影/吳學文
但這份“仙氣”,並非全然天成。織金竹蓀可以說是貴州菌菇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20世紀80年代前,它還完全依賴山林採集。轉折點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在貴州科學院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才成功實現人工馴化,開啓了規模化生產的大門。
貴州不可或缺的味道,當然還有貫穿四季的辣。

辣椒,是貴州餐桌街頭的“常駐嘉賓”。 攝影/陳偉紅
貴州,是辣椒登上中國人餐桌的第一站。康熙年間的《思州府志》便記載了“土苗用以代鹽”的歷史。這份患難與共的情誼,讓貴州人用四百年時光,將辣椒澆灌成了耀眼的風物明星。如今,這份熱愛已結出碩果:貴州辣椒種植面積佔全球的1/10,產量超過全國的1/3,辣椒產業產、加、銷全國第一,全國十大名椒中,有三個出自貴州。遵義蝦子鎮的“中國辣椒城”更是世界級的交易中心。

遵義蝦子鎮的“中國辣椒城”。 攝影/陳偉紅
但貴州辣椒的底氣,遠不止於規模,更在於其深香辣的特色。得益於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這裏的辣椒油潤紅亮,富含粗脂肪與各類香味物質,辣度適中,椒香濃郁。貴州省獲得地理標誌保護的辣椒品種多達10個,爲全國之最。而貴州人更是將辣椒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帶着焦糊香的煳辣椒、本真椒香的餈粑辣椒,還是酸香開胃的糟辣椒,都讓這抹紅色,成爲貴州餐桌上當之無愧的靈魂。

辣椒脆和糟辣椒。 左圖攝影/陳偉紅 右圖攝影/鄭宇瀟
而貴州的靈魂,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味道,是酸。
這幾年,凱里酸湯這股酸辣交織的滋味,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姿態,從苗嶺走出並席捲全國。讓酸湯不再是貴州人獨享,而是成爲全國美食圈當之無愧的頂流。人們驚豔於它的神奇滋味,更好奇這讓人上癮的味道究竟從何而來。

“三天不喫酸,走路打躥躥”——沒了這碗酸湯, 貴州人連路都走不穩當啦! 攝影/吳學文
答案,藏在貴州的好山好水裏。酸湯是貴州百萬大山不可複製的饋贈,熬製紅酸湯的毛辣果,是山野裏特有的野生小番茄,只有在貴州的氣候與土壤中,才能積蓄出如此濃烈的酸度,還有賦予酸湯靈魂的木姜子,那股清新和辛香,也是大山的獨特氣息。可以說,每一口正宗的酸湯,喝到的都是貴州的限定風土滋味。

製作酸湯最重要的原材料——毛辣果。 攝影/上海去哪喫(meishi388)
當味蕾在酸與辣的交響中沉醉,貴州的味覺版圖還遠不止於此。它可以是黔北麻羊在秋季積蓄了一整年的鮮嫩肥美;也可以是關嶺黃牛緊實醇厚的肉香,每一口都是大山大水滋養出的濃郁風味。
這些豐富的味道,共同構成了貴州秋天的味覺盛宴,更是我們想向世界展示的,那活色生香的多彩貴州。

冬日嗦一口羊肉粉,從喉頭暖到腳趾頭。 攝影/陳偉紅
-02-
讓貴州好貨出山
有多少人的努力?
貴州綠色農產品,喫出健康好味道——貴州人對自己家鄉產品充滿了自信與自豪。
而貴州的健康好味,自古有之,大方天麻曾是貢品,關嶺黃牛聞名遐邇。而這些珍寶的底氣,來源於貴州人腳下這百萬大山的風土。這裏年均氣溫15℃左右,降水豐沛,森林覆蓋率超過62%,超過95%的土壤是富含微量元素的酸性土。正是這樣的環境,才養得出衆多風物那股獨一無二的“靈氣”。

天麻佳品出貴州,其身價堪與茅臺酒比肩。 圖/視覺中國
但這些珍寶,曾長久地被重重大山所守護,也所束縛。
但那都只是曾經。近些年,貴州將“縣縣通高速”變成了現實,數字信號也覆蓋了最偏遠的村寨,這些爲貴品出山搭建好了基礎設施。而早在現實道路搭好之前,貴州人早就開始了對未來的佈局。以最近幾年大火的貴州抹茶爲例,當人們還在驚歎於貴州的“乾淨茶”時,貴州已經悄悄佈局了更現代、更國際化的“抹茶”產業。利用低緯度、高海拔、多雲霧、無污染的生態優勢,生產出符合歐盟500多項檢測標準的抹茶,讓這片古老的茶山,煥發出了全新的時尚活力。

貴州抹茶產業早已成爲新茶飲、烘焙品牌的心頭好。 攝影/吳學文
路通了,網通了,品牌有了方向,但如何讓這些山裏的寶貝,真正走進全國人民的心裏和胃裏?這需要一場更精細、更懂人心的“連接”。
這個連接,就是快手平臺上無數紮根土地的“老鐵”,他們的直播間就是最生動的田間地頭。過去一年,快手三農作者全年創造了3.5億訂單的佳績,這種強大的流量和高效轉化能力,正是“貴品出山”需要的引擎。地道風物,作爲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內容創新品牌,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文字挖掘故事,用專業的品牌敘事,讓每一份來自貴州的珍寶,都帶着文化的溫度和品質的背書。

快手三農生態大會上,貴州風物市集擺滿了各種特色產品。
於是,一場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指導,快手提供流量生態,地道風物進行文化賦能的三方聯動,便水到渠成。
-03-
在烏江寨的“雲端市集”
老鐵們到底看見了啥?
讓我們回到遵義烏江寨現場,看我們是如何把想象變成現實的。

快手三農生態大會落地風景如畫的烏江寨。
秋季,烏江寨風景如畫,市集更是熱鬧非凡,從刺梨原漿到酸湯底料,從貴州酸湯到抹茶餅乾,每一樣產品前都圍滿了好奇的“老鐵”。

一位嘉賓正在品嚐貴州刺梨汁。
一位身着苗族盛裝的嘉賓,在品嚐玫瑰苦蕎鮮花餅後被瞬間驚豔,這是味蕾的驚喜,也是對貴州風物創新的讚美。
還有來自貴州本地的“老鐵”,來到擺滿辣椒的攤位前,滿臉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不同種類的辣椒製品,此時,他不只是百萬網紅,更是想爲“貴品出山”加把力的千千萬萬人的縮影。

在貴州風物市集上,嘉賓點贊貴州農產品。 攝影/盧允聰
這份熱鬧,對於貴州本地品牌而言,也是實實在在的機會。現場有品牌負責人表示,能和快手的達人面對面,讓他們親手摸、親口嘗我們的產品,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但如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這場市集的巧妙之處,遠不止於熱鬧。它更是一場讓展銷和傳播緊密相連的創新實踐。
在主辦方精心策劃的“貴州風物市集”裏,集中展示了赤水金釵石斛、威寧苦蕎、織金竹蓀、麻江藍莓等14個入選農業農村部精品培育計劃的貴州“尖子生”。而來自全國的頭部三農創作者,更是舉起手機,帶領粉絲沉浸式地體驗着貴州的農特產品,讓這些深山裏的寶貝不僅“被看見”,更通過鏡頭把一時的吸引力,實實在在地變成了影響力和購買慾。


各地的朋友齊聚貴州烏江寨,表達自己的喜悅。
這場大會的意義,遠不止於一次熱鬧的市集或幾場直播、幾十條短視頻。它更像一座橋樑,連接着屏幕內外的世界。近年來,貴州正致力於打好“生態、文化、共情”三張牌,讓農業品牌成爲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柱。而這場大會,正是希望讓短視頻創作者與貴州的綠水青山、地道風味碰撞出更多火花,讓更多人看見貴州“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的豐碩成果。
更重要的是,它讓更多本地的致富帶頭人、農民企業家、農技專家,能和全國同行交流學習、打開思路。讓手機變成新農具,讓農民變成達人,學會用新媒體分享農村生活、講好農業品牌故事,這或許纔是品牌發展最動人的溫度。
就像快手三農社區內容中心負責人烏日娜在演講中提到的,快手早已是集“社交場、生活網、生意場”於一體的數字社區,而這次大會,正是這三個場域在線下的生動落地。

“我在貴州等你”。
這份共振的背後,更多的還有來自政府的堅定支持。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方濤在致辭中,將這次合作定義爲“政府搭臺+流量推動+文化賦能”的深度實踐。他希望通過老鐵們的鏡頭,讓更多人認識貴州、瞭解貴州、愛上貴州的“地道風物”。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們更加堅信,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推廣農產品。我們是在促成一種新的連接,用我們的專業,用快手的平臺,讓貴州的美好,都能被看見、被品嚐、被珍惜。
文 | 姜妍
編輯 | 風物君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未標註圖片來源 | 快手三農生態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