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低調的喫豬大省,不是四川,不是廣東!

由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發佈於 旅遊

'25-11-03

豬:湖的那邊是什麼

你不用告訴我

我走不出湖南



來了湖南,無人不食辣椒炒肉。油焦油焦的肉片在滾燙的炒鍋中翻騰,染上青椒鮮猛的辣意,一盤肉配上一碗飯,額頭冒汗,胃口大開。


但這看似簡單的家常菜,離開這片土地之後卻往往失了魂,大家總以爲是差在辣椒上了,想着是外地辣椒不夠香辣,不夠“頂嘴”……其實不然,決定靈魂的,還有這個被忽視的主角——豬肉


辣椒炒肉,每個湖南人心裏都有自己最愛的版本。 攝影/堯彬



湖南,是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喫豬大省”。據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數據,2024年湖南省豬肉產量455.2萬噸,位居全國前三,仍被細心呵護的地方土豬種羣(大圍子豬、沙子嶺豬、寧鄉花豬、湘西黑豬和黔邵花豬),是湖南山水養育出的寶藏,供給着湘人無盡的口福。


湖南人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豬,平時炒個葉子菜、搞個豬油拌粉都要先舀一勺媽媽煉的豬油,清晨的一碗粉面,也講究用豬骨吊湯,而各種家常菜裏,他們更是把豬肉喫得鮮猛,喫得精細——




湘江兩岸的長株潭平原上,豬肉在湘菜小炒的技法下滋味千變萬化。光是一道辣椒炒肉,就有長沙市、長沙縣、株洲醴陵等等不同的口味變種,家家戶戶又各有祕方,每個湖南伢子都覺得自家那碗更香;他們以庖丁解豬的精神來對待“二師兄”,拆骨肉、豬頭肉、豬腳、豬肝、肥腸,全都開發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湖南人還用醃臘之術爲豬肉開發出了更爲獨特的解法,一頭頭豬被湘西人民從頭臘到腳,它們可炒、可蒸,也可以化爲暖融融的臘味火鍋……在湘菜的宇宙裏,一頭豬被喫出萬種風情。


全家福火鍋+肥腸+臘味,一桌菜喫到不同的豬的風味。 攝影/堯彬




-01-

在湖南,一塊豬肉到底可以做出多少花樣?



要說湖南人喫肉,繞不過一個“土”字——不是粗陋,而是那股從山野田間、圈舍竈火中孕育的鄉野美味。


本地的“好喫鬼”請客不講排場,最重情的做法是載你去郊區的土菜館,點菜之後第一件事也是問老闆,是土生土養的土豬不?在後院拱草、喫稻糠、喝溪水長大的土豬,脂香總是更純粹,與湘式寬油爆炒的直抒胸臆更搭配。


上圖:熬製豬油。供圖/視覺中國 下圖:山胡椒、剁椒等湖南特色調料與豬肉一起形成了“君臣佐使”。攝影/堯彬



長沙的辣椒炒肉,就有着極其挑剔的“本地戶口”,選的是幾十公里遠的寧鄉花豬肉。作爲名氣在外的“四大名豬”之一,寧鄉花豬“烏雲蓋雪銀項圈”,肉細脂香,前腿部分肥瘦比均勻,尤其適合在炒鍋裏大展身手。老師傅通常把肥肉逼出油光,炒到微微卷起再丟進瘦肉、螺絲椒、蒜子、豆豉,撲鼻的濃香便往外炸開。這一碗醬色的辣椒炒肉,永遠是飯桌上哄搶的重點。


五花肉帶點焦香,最難將息。 攝影/堯彬



在炒豬肉這件事上,絕對不是隻有長沙一家獨大,其他市、縣也都門派林立,各不相讓。要是去了隔壁株洲醴陵點了一碗小炒肉,不要驚訝它跟你想象中怎麼截然不同,這種湯色紅潤醇香的小炒肉是醴陵師傅們的絕學。被切得更窄的肉片,和着醴陵本地出產的辣味更勁的玻璃紅椒和火焙辣椒粉,在鍋中擰成一股更能點燃脣舌的生猛辣意,越喫越辣得帶勁;國道縱橫的長沙縣,藏了更多美味的土菜館,用羅代黑豬做的肉炒肉,取最肥的五花肉和瘦肉同燴一鍋炒出醬香,不管是肥肉派還是瘦肉派都能各取所需、心滿意足。


在炒之外,湖南人還有不少馴服豬肉的“霸蠻”絕技,沿着長沙縣往東再探一探,受客家風味影響的瀏陽縣,更愛蒸菜的滋潤。切好一盤五花肉、碼上豆豉和幹辣椒再端進蒸鍋,熱汽促使油脂與調味完美融合,成就了肉片不同於炒菜的鮮亮嫩滑;幹豆角、梅乾菜也是蒸肉的黃金搭檔,油脂能浸潤乾菜,乾菜又回饋濃郁的鹹香,是一種極其互補的和諧。


瀏陽蒸肉,辣得過癮。 攝影/堯彬



對很多湖南伢子來說,最親切的家常味就是汆花豬肉,跟雞腸子辣椒在鍋裏一炒,香味一出,媽媽們還會舀一大勺高湯勾個芡,喫的是一個滋潤的家常味;而對衡陽人來說,膠質滿滿的筒子骨是燉湯、煮粉的寶貝,而骨頭上連着的嫩肉,就是“拆骨肉”,剝下來再燜個荷包蛋,肉汁混合青椒和雞蛋的清香,能打破不少人對湘菜“唯辣不破”的印象。


雖說絕大多數小炒需要薄切入味,但老饕們也深諳厚切肉的飽滿過癮,從湘潭發源的毛式紅燒肉,是將二寸見方的小塊五花下鍋,燒出琥珀般的紅褐色,筷子一挑,肥瘦分層,入口即化;洞庭湖一帶還流傳着一道船柺子肉,據說是當地船老大們在船上發明出的一種回鍋肉,將帶皮的二刀肉切成約三指寬,和着豆豉炒出濃油赤醬的誘惑,盡是大口吃肉的痛快。


一頭豬讓湖南人給喫出了各種花樣 筒子骨粉、毛氏紅燒肉、永州香芋蒸扣肉。 圖2供圖/視覺中國 圖1、3攝影/堯彬




-02-

湖南人如何把一頭豬“從頭喫到尾”?



湘菜小炒中對豬肉的消耗量極大,連帶着“二師兄”身上的各類新鮮臟器也都被充分重視、加以利用。湘菜講究猛火現炒,不用生粉勾芡,不拖泥帶水。鍋一燒熱,油一滾開,各式新鮮的豬下水便能炒出最生動的口感,和着辣椒一起,在湘菜館的菜單上貢獻百種滋味。


爆炒肥腸,內臟愛好者無法拒絕。 攝影/堯彬



湘西走出來的土匪豬肝,名字夠狠,做法也直接,新鮮的豬肝不醃也不上漿,用白酒或白醋抓一抓,就下進熱鍋裏大火翻炒,鋒利的小米辣和野山椒讓肝片一改先前的樸素面貌,滾上一身狠辣匪氣。肝片炒到剛卷邊變色便會被盛出來,熟度恰到好處的豬肝,咬上一口是極致的軟彈。


相似爆炒做法的腰花,也是湘菜館裏頗受歡迎的招牌菜,但天太熱的時候,熗拌腰花也會變成嘴刁的長沙“好喫佬”們的寶藏菜品。刀工極細的腰花用熱水汆好,拌上剁辣椒調出的料汁,再淋一勺熱油點睛,“嗞啦”一聲,香氣也隨之綻開,一盤裏集合了熱辣鮮爽各種滋味。


肝片和腰花,豬下水裏的“絕代雙驕”。 供圖/視覺中國



肥腸,也一直是湖南人桌上的硬菜。在郴州,經常用酸菜中和肥腸的油膩,炒出焦香的口感;而湘北的常德一帶,喜歡把肥腸預先炒制之後裝進本地的鉢子燒鍋加水燉煮,油脂的濃香伴本地老饕們抵禦冬日的溼寒。


天冷了,不考慮來一煲熱乎乎的肥腸嗎? 攝影/堯彬



把一頭豬從頭喫到腳,在湖南人這裏從來不是虛言。在攸縣,豬頭肉和本地的香乾經常同炒,被豬頭肉的油脂浸潤後的香乾油亮瓦亮,更有靈魂;長沙人,則喜歡嗦一碗口味豬腳,飽滿瑩潤的豬腳在滷汁裏裹上一層醬色,脂鮮肉香,下酒一絕。


豬腳,膠質滿滿。 供圖/視覺中國



三湘四水的清晨和午夜,也盡是“二師兄”們發光發熱的戰場。越夜越銷魂的衡陽燒烤攤,薈萃各種你見過或沒見過的部位,豬拱嘴、豬舌、豬板筋、甚至豬尾巴,全都碼在鐵網上,被烤得焦香帶脆,空氣裏盡是火炙的香味。而天亮的時候,湖南人的早餐世界又是另一派溫柔,郴州人早上最惦記一碗殺豬粉,粉湯金黃,混着新鮮豬雜的香氣,卻一點不腥,甚至喫得出鮮甜味;衡陽老饕做完拆骨肉後,用豬筒子骨下鍋熬湯,一碗粉嗦完,再捻起大骨頭細細啃一啃,纔算是爲早餐敲下了完美的收尾。



-03-

天氣一冷,湖南人怎麼就喫得“臘”麼野?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製作臘肉是南方各地都會使用的肉類保存方式,這種習慣也保持至今。每到冬至前後,湖南的家家戶戶都少不了奔忙起來,尤其是湘西,殺完年豬之後全家老少齊上陣,燻出一條條的上好臘肉。湘西黑豬和黔邵花豬,是這片山林裏養出的“運動健將”,肉質緊緻,肥肉不多,是做臘肉的“種子選手”。精選精肥各半的五花肉,鹽漬再燻烘個半月之後,肥肉部分變得晶瑩透明,切薄片爆炒極香。臘過的內臟,如豬大腸、豬心、豬肺,經過火氣和鹽分洗禮之後也脫胎換骨、多了層深意。


臘肉代表着一種湖南人過冬的儀式感。 供圖/視覺中國



一張張駭人的臘豬臉,是湘西人家裏的“硬核”年貨。一刀刀下去,能切分出大半盤豬臉肉和豬耳朵,蒸炒皆宜。最冷的時候,湘西土宅裏的那口吊爐,時常被用來燉上一鍋臘豬腳火鍋,熱氣蒸騰間,油脂化入金色的湯底,空氣裏都是幸福的味道。


湘西農家臘豬腳。 供圖/視覺中國



湖南人冬天裏的另一要務,必然是灌香腸。肥瘦肉剁碎,佐上花椒、米酒和辣椒粉,塞進豬腸,繫結成串,再掛上屋檐邊,風乾成歲月的味道。過完年回鄉,每個遊子後備箱都得多上兩條。邵陽人還有獨門絕活——臘豬血丸子,用豬血拌豆腐做成外形黑皴皴的丸子,入口卻有煙燻的肉香與豆香,意外的上癮。


炒豬血丸子。 攝影/堯彬



臘味之外,湘西人還有一計,名爲“鮓”。湘西酸肉,也叫米粉肉,是用土家肥豬肉佐以玉米粉、青蒜、幹辣椒來密封發酵而成的,封缸後十天半月再開封,只要簡單蒸蒸就好喫,酸中帶甜,越嚼越香。


“家”這個字,本身就象徵着房屋下養着豬。從豬肉到豬下水,都在鐵板與炒鍋之間,被烈火烹成湘人生活的底味。辣椒香與豬肉香交織的竈臺氣息,勾連着家的味道,是貫穿湖南人記憶的鄉愁。


在湖南喫飯,總要點一盤豬來喫。 攝影/堯彬




文 | 阿智

編輯 | 伊森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封圖、首圖 | 堯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