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討厭的勇氣# 又上熱搜了。
點進去一看,發現大家都在討論同一個問題:
“爲什麼我明明很努力了,卻還是不快樂?”
仔細想想,你是不是也這樣?
- 明明不想加班,卻怕領導不高興,硬着頭皮熬到深夜;
- 朋友借錢,自己手頭也緊,卻還是咬牙答應;
- 聚會時不想去,卻擔心被說“不合羣”,最後勉強赴約……
我們總在努力讓別人滿意,卻唯獨忘了問自己:
“我開心嗎?”

1. 討好別人,本質上是害怕被討厭
心理學上,討好別人有兩重含義:
✅ 功利性討好——希望獲得好處,比如升職、人脈、認可;
✅ 防禦性討好——害怕衝突,怕被拒絕、被討厭。
舉個例子:
- 功利性討好:你對老闆畢恭畢敬,不是因爲你真的崇拜他,而是怕得罪他影響升職。
- 防禦性討好:朋友約你喫飯,你明明很累,卻不敢拒絕,怕對方覺得你“不夠朋友”。
但問題是——
你越討好,別人越覺得你的付出理所當然。
而你,只會越來越累。
臺灣作家陳文茜說過:
“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爲他人活了一輩子’。”

2. 爲什麼我們不敢說“不”?
因爲說“不”=可能被討厭=失去關係=失去安全感。
但真相是——
真正喜歡你的人,不會因爲你拒絕一次就離開你。
而不喜歡你的人,就算你百般討好,他們也不會珍惜你。
討好型人格的日常:
別人拒絕你時:“沒事沒事,理解理解!”(內心OS:他是不是討厭我?)
你拒絕別人時:“對不起對不起!我下次一定!”(內心OS:他會不會生氣?)
結果?
你越來越累,別人越來越習慣你的妥協;
你的需求被忽視,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麼”。

3. 如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① 練習說“不”,從小事開始
- 同事讓你幫忙做PPT?
“我手頭有項目在趕,這次可能幫不了。” - 朋友約你週末逛街,但你只想宅家?
“這周想休息,下次再約!”
② 區分“別人的事”和“我的事”
- 別人的事:他們怎麼想、怎麼評價你 → 你控制不了
- 我的事:我怎麼活、怎麼選擇 → 我100%負責
③ 接受“有人就是不會喜歡你”
哪怕你是人民幣,也有人更喜歡美元。
與其討好所有人,不如篩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人。

4. 爲自己而活,纔是最高級的自由
陳文茜一生犀利敢言,從不迎合他人眼光。
即使重病纏身,她依然堅持做節目、寫文章,活出自己的態度9。
她說:
“如果你事事討好,讓大家太習慣你是好人,往往大家也會把你的付出視爲理所當然。甚至當你有天想要收回一點,還會自覺不好意思。”6
人生不是一場“被所有人喜歡”的遊戲,而是一場“讓自己滿意”的冒險。
✅ 敢拒絕,才能篩選出真正尊重你的人;
✅ 敢表達,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敢被討厭,才能真正自由。
#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點個贊,願你有勇氣做自己,也有底氣拒絕別人。#打工人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