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財經觀察 | 婚介亂象黑幕與“囚徒困境”

由 張捷財經觀察 發佈於 財經

'25-07-28

近日,《澎湃新聞》報道的一則案例引發關注:一女子花費 20 萬元購買婚介服務,約定一年內匹配 14 位男性,若兩年內與推薦對象結婚可返還 80% 費用。然而,她僅見 10 人且無一進展,婚介機構便人去樓空,僅同意退款 1.7 萬餘元,而其費用部分來自消費貸款。這一事件揭開了當下婚介行業的深層困境。

隨着城市化推進,社會從 “熟人社會” 轉向 “生人社會”,傳統依託熟人的婚戀模式瓦解,婚介機構本應成爲連接陌生人的橋樑。但現實中,部分機構的運營邏輯陷入 “囚徒困境” 式的非合作博弈 —— 機構並非以促成婚戀爲目標,反而更希望用戶 “談不成”。

究其根源,優質用戶是婚介吸引客源的 “招牌”,若成功配對,機構將失去引流資源。高昂服務費(如案例中約 1.4 萬元見 1 人)背後,甚至可能存在 “僱託” 現象。所謂 “結婚返款”,實則暗藏對 “失敗” 的隱性期待:用戶談不成,機構可持續收費;成功則意味着客源流失。這種利益驅動下,用戶與機構陷入 “各自追利卻共同受損” 的怪圈 —— 用戶付出高額成本卻難覓良緣,機構因誠信缺失加劇行業信任危機,最終推高婚戀難度,間接影響結婚率。

當前商業婚介過度逐利的模式難以爲繼。在 “生人社會” 信息繭房加劇、社交減少的背景下,推動婚介服務向公共服務屬性轉型,或許是打破 “囚徒困境”、重構行業信任的關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