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治癒艾滋病的,可能不是疫苗和特效藥

由 新疆天同公益 發佈於 健康

'25-04-22


疾病一直是人類健康的大敵,而艾滋病無疑是其中最令人聞之色變的一種。從初次被發現到如今,艾滋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全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深受其害。

很多人對艾滋病的瞭解,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傳聞上,比如有人認爲艾滋病是非洲人與猩猩發生不當行爲造成的,但事實究竟如何?艾滋病又是怎麼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的?面對這一難題,我們有哪些防控手段?未來能否戰勝它?彆着急,接下來就爲你一一解答。


艾滋病到底是怎麼從黑猩猩傳染到人類的?

很多人都聽說過艾滋病起源於非洲人與猩猩的不當行爲,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根據科學研究,艾滋病很可能和人類食用叢林肉有關。在非洲,“Bushmeat”指的是從原始森林裏獵取的野生動物肉,其中就包括黑猩猩。艾滋病有兩種亞型,一型來自中非的黑猩猩,二型則源於西非的白眉猴。


在捕殺和處理這些野生動物時,人類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它們的血液。原本存在於動物身上的原免疫缺陷症病毒,就通過這樣的途徑進入了人體。20世紀30-40年代,歐洲殖民者在非洲進行大規模開發,大量森林被砍伐,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爲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提供了機會。

在艾滋病溯源的過程中,還發生過“0號病人”的誤會。一開始,疾控人員追蹤到一位加拿大航空的帥氣男乘務員,給他的編號是“歐號病人”,意思是外來病人,結果被誤傳成“0號病人”。但實際上,他並不是美國的首例艾滋病患者。而且,過度地去追究疾病的源頭,對實際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並沒有太大幫助。


艾滋病傳播,從局部羣體到全球蔓延

美國:性解放浪潮下的危機

20世紀80年代,美國遭遇了艾滋病的大規模流行,這和當時舊金山的性解放運動有着密切的聯繫。在艾滋病爆發之前,美國的同性戀運動正處於高潮,同性戀羣體爭取到了很多權利,在政治領域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艾滋病的突然出現,讓男同性戀羣體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一方面,長期以來,同性戀話題在科學和醫學領域被污名化,這讓同性戀羣體對主流科學和醫學充滿了不信任;另一方面,性解放是他們好不容易取得的政治成果,很多人難以接受性解放行爲會傳播疾病的事實。這種內部的矛盾導致不少政治領袖反目,原本團結的羣體也逐漸瓦解。


當時,艾滋病被污名化的叫做“同性戀癌症”,這個稱呼加劇了對同性戀羣體的歧視,使得公衆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同性戀羣體上,而忽略了獻血、海地移民羣體等其他傳播途徑,使得艾滋病爆發.

將疾病和特定身份聯繫起來,不僅對防控疾病沒有幫助,還嚴重干擾了相關羣體的生活,讓他們對醫學更加排斥。

中國:賣血背後的隱患

20世紀90年代,中國河南地區出現了特殊的艾滋病疫情,主要原因是賣血。美國和歐洲爆發艾滋病後,血液製品原料供應不足,血漿經濟開始興起。在利益的驅使下,我國血液製品原料的出口量大幅增加。


一些非法血站爲了賺錢,不顧衛生規定,無限制地採集血液,而且衛生標準嚴重不達標。當時流行的單採漿採血技術,本應該是單人操作,但是部分血站爲了牟利,採用混採的方式,讓多人的血液在同一個離心機裏離心,抽取血漿後再回輸給獻血者,這直接導致了賣血者之間的交叉感染。

賣血現象的背後,反映出貧困、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社會問題,這也說明,疾病的流行往往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僅是公共衛生問題。


艾滋病防控,全社會行動起來

疾控工作:多部門協同作戰

疾控部門在艾滋病防控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需要多個部門相互配合。疾控部門不僅要開展健康宣傳教育,讓大家瞭解艾滋病的防治知識,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找出疾病傳播的規律,還要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

以預防艾滋病的性傳播爲例,研發精子殺毒劑在技術上並不難,但是由於主要使用羣體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女性,她們的購買力有限,藥企覺得無利可圖,所以對研發的投入很少。


對於吸毒等重點人羣,疾控工作也面臨着挑戰。吸毒是違法的,但是共用針頭會傳播艾滋病。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國家和地區採取了提供一次性針頭、設立吸毒小屋等措施。這些做法雖然存在爭議,但能夠讓邊緣羣體得到關注,便於爲他們提供服務,從而控制疾病的傳播。

疾控工作者還要運用專業知識開展調查研究,把疾病的真實情況呈現出來,爲多部門共同解決問題提供依據。

社會支持:消除歧視,給予關愛

艾滋病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面對社會的歧視和孤立。在美國,曾經有艾滋病患者被家人拋棄,所有的財產都被扔出家門。這種行爲不僅傷害了患者的感情,也不利於疾病的防控。


社會支持對於艾滋病防控非常重要,當地社區應該理解和支持患者,消除對艾滋病傳播的恐懼和誤解,宣傳正確的艾滋病傳播知識,讓患者能夠融入社會,積極配合治療,這對控制疾病的傳播有着重要的意義。

名人效應:發揮影響力,推動防控工作

在艾滋病防控過程中,名人效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美國演員洛克・哈德森和籃球巨星魔術師約翰遜公開自己的病情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洛克・哈德森因病去世,讓更多人開始關注艾滋病;魔術師約翰遜通過現身說法,改變了人們對艾滋病的看法,讓大家知道艾滋病並非只在同性戀羣體中傳播。


名人效應不僅能讓公衆更加關注艾滋病,還能帶動更多人去進行檢測,參與到防控工作中來。藉助名人的影響力開展公益宣傳,已經成爲艾滋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艾滋病的機制就決定了不能靠特效藥來解決

從歷史上看,人類通過疫苗成功消滅了天花等傳染病。但是艾滋病病毒專門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它的發病機制非常特殊,很難依靠單一的特效藥或疫苗徹底治癒。

艾滋病患者在潛伏期內,身體裏的免疫細胞和病毒一直在進行激烈的戰鬥,經過多年,免疫系統纔會逐漸崩潰。這就意味着,我們要做好和艾滋病長期共存的準備。


同時,我們要明白,任何疾病都和社會系統息息相關,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戰勝疾病並不一定意味着要完全消滅它,而是要實現人類和疾病在羣體層面的和諧共處。

在艾滋病防控的過程中,無數的病人、研究者和工作者付出了努力,甚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現在,AI技術的發展爲艾滋病防控帶來了新的希望,我們期待AI能夠爲攻克艾滋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艾滋病離我們並不遙遠,但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它,積極採取防控措施,就一定能有效控制它的傳播。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爲實現和艾滋病的和諧共存而努力!

【文本來源@自然選擇NaturalSelection的音頻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