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候逐漸溫暖溼潤,蚊子、蜱蟲等能傳播疾病的“害蟲”開始活躍起來。
根據國家疾控局的介紹,我國蚊媒傳染病將進入流行季,今年以來登革熱輸入病例數量比去年同期明顯上升,4~5月出現登革熱本土病例的風險將上升,部分省份存在發生聚集性疫情的風險。
被蚊子叮咬別大意
不同種類蚊子可傳播不同疾病
被蚊子叮咬了不僅紅腫瘙癢,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傳播登革熱、瘧疾這樣的傳染病。我國已知的蚊子主要是庫蚊和伊蚊等屬,不同種類的蚊子形態、習性、可傳播的疾病都不一樣。
庫蚊傳播的疾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

淡色庫蚊(雌蚊)
伊蚊主要有白紋伊蚊,就是俗稱的“花蚊子”,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熱等疾病。

爲什麼有的人更招蚊子?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的人非常容易被蚊子叮咬,而有的人卻完全沒有這種困擾。根據專家介紹,蚊子在選擇叮咬的對象時,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二氧化碳排放
蚊子對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呼吸較快的人(如運動後或疾病狀態下的人)會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這使得他們更容易成爲蚊子的目標。
體溫和代謝速度
蚊子的觸角里有一個非常敏感的受熱體,一點點溫度變化就能引起它的注意。國外的大學做過相關實驗,結果表明蚊子最喜歡的溫度是33.5~40℃,就是人體的溫度範圍。溫度越高,蚊子越喜歡。此外,代謝快的人(如剛運動完的人或者小孩)由於新陳代謝快、呼吸頻率高,很容易吸引蚊子;孕婦由於基礎體溫高於常人,呼氣量也比正常人多21%,也屬於招蚊體質。

汗液和皮膚細菌
汗液中的乳酸、氨基酸和氨類化合物會吸引蚊子。同時,皮膚上的細菌也可以改變體味,進一步影響蚊子的選擇。
衣物顏色
蚊子傾向於棲息在深色衣服上,因爲它們認爲那裏更安全。此外,穿着較少的人更容易暴露皮膚,從而增加被叮咬的機會。
化妝品等的香味
這個原理和出汗差不多,都是因爲氣味。大多數化妝品中,都含有一種硬脂酸成分,是蚊子很喜歡的氣味。而且不止化妝品,香水、洗面奶、洗髮水、沐浴露....反正香香的,蚊子都挺感興趣的。

這些關於蚊子的傳說是不是真的?
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大?
不是。
被蚊子咬後,身上的包個頭大小與個人的免疫性系統機制強弱有關,與蚊子毒性高低無關。免疫系統強者可能無明顯症狀,而大多數人會有紅腫、瘙癢等反應。敏感體質者反應更強烈,可能出現水皰、斑塊等症狀,且恢復較慢。
用手搔抓會增加組胺釋放,導致更嚴重的組織損傷和炎症。因此,建議塗抹能夠緩解瘙癢的藥膏,避免抓撓。
蚊子包越撓越癢?
真的。
抓撓蚊子包會刺激組胺的不斷分泌,讓人越來越癢。
給蚊子包抹口水能止癢?
不能。
人的口水中99%都是水,抹口水和抹水的效果差不多,對於止癢沒有實質作用。
給蚊子包掐十字有用嗎?
有一定作用。
這種作用主要是心理上的作用。試想一下,用指甲在蚊子包上使勁掐,潛意識會覺得痛,不會在意癢的感覺了,其實癢的感覺並沒有消失,只是疼痛感蓋過了癢的感覺而已,完全是自身的心理作用。
正確防蚊小貼士
No.1
物理方法
室內防蚊,掛蚊帳、安裝紗門紗窗、使用電蚊拍等,是安全且有效的物理方法。對於嬰幼兒,應儘量使用物理方法防蚊。

No.2
翻、倒、清、刷
翻戶外空瓶、舊盆、輪胎等積水容器;
倒掉室內外積水;
清理屋後的雜物堆、花壇和排水溝;
定期刷洗水缸、水桶、花瓶,破壞蚊卵附着。

No.3
正確選擇驅蚊產品
想要徹底消滅身邊的蚊蟲,還得依靠有效的“化學武器”——驅蚊產品,如蚊香、驅蚊液、殺蟲噴霧等。
蚊香和電蚊香片、電蚊液的有效成分是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適合晚上睡覺時使用,但應避免長時間密閉空間使用,房間需保持通風。

驅蚊噴霧、驅蚊乳、驅蚊液適合在出門前使用,常見的成分有三種:
避蚊胺:適用於2個月以上嬰兒,但濃度不宜超過10%;
派卡瑞丁:低刺激、氣味溫和,與避蚊胺相比安全性上大有提升,對皮膚的刺激性也更小。但不推薦給2個月內的嬰兒使用。
驅蚊酯:相對安全。在各種驅蚊劑中,是唯一可以給嬰兒、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使用的一種。
專家提醒
有些驅蚊產品打着“純天然”、“綠色”的旗號,但目前來看,這些不含上述驅蚊成分的產品無法真正趕走蚊子。不要被天然所迷惑,天然的並不見得有效,天然的並不見得毒性就低。
春遊踏青還要警惕蜱蟲
每到春季,蜱蟲就會進入活動高峯,它通過叮咬吸血傳播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使人感染萊姆病、森林腦炎等疾病。
蜱蟲通常生活在草叢、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地方,不吸血時,它體積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飽血後能膨脹到黃豆粒大小甚至更大。

被蜱蟲叮咬後,症狀往往因人而異,一般叮咬部位有紅腫、瘙癢或輕微疼痛,部分人羣對蜱蟲唾液中的蛋白質過敏,可能出現皮疹、水皰甚至全身性的蕁麻疹。如果蜱蟲攜帶病原體,可能會引發發熱、頭痛、肌肉痠痛、乏力等全身症狀。
專家提醒,戶外遊玩回到家後,首先要把身體表面檢查一遍,看衣服表面有沒有蜱蟲附着。然後檢查身體,尤其是頸、耳後、腋下、腹股溝、腳踝等地方。如果帶着寵物出去,也要記得檢查寵物體表。
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牆面或地面發現蜱,切記不可直接用手接觸蜱蟲,更不能用手直接擠破。
用乾淨的小號鑷子將蜱蟲儘可能靠近皮膚表面夾住,以穩定、均勻的力向上拉動,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蟲。

被蜱蟲叮咬後,如果出現發熱、乏力、頭疼等身體不適,就要儘快就醫了,一定要告訴醫生你的活動史和蜱蟲叮咬史。
圖文來源:國家疾控局、人民網科普、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