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HIV非常危險,爲啥還有很多人甘願 “冒險”?

由 新疆天同公益 發佈於 健康

'25-08-01

如今,HIV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知道它會嚴重破壞人體免疫系統,一旦發展成艾滋病病人,生命就岌岌可危。可奇怪的是,即便了解這些,仍有人不顧風險,做出可能感染HIV的行爲。這背後到底藏着什麼原因呢?

一.


總覺得倒黴的不是自己

很多人對HIV是有一定了解,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存在不少認知偏差。

1.盲目自信,心存僥倖:

就拿小李來說,他在一次聚會上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兩人相談甚歡,後來發生了親密行爲。小李心裏想:“就這一次,哪那麼容易感染上HIV啊,他看起來也挺健康的。”可他不知道,HIV感染者在潛伏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表面根本看不出來。

2.傳播途徑認知錯誤:

有些人覺得只有靜脈吸毒或者同性性行爲才容易感染HIV,異性性行爲就很安全。小王和他的女朋友交往後,就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他覺得只要對方沒有不良嗜好,就不會有問題。然而,異性性行爲同樣是HIV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還有人輕信一些不靠譜的說法,比如“體外射精就不會感染”“事後馬上衝洗身體能預防”,這些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根本無法有效阻擋病毒。

3.低估感染後的後果:

雖然現在有藥物可以控制HIV病情,但這意味着感染者需要終身服藥,不僅要承受藥物的副作用,還可能面臨社會歧視。小張感染HIV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作丟了,朋友也疏遠了,每天還要按時服藥,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讓他苦不堪言。

二.


衝動與逃避,讓人失去理智





1.衝動之下,不管不顧:

週末的酒吧裏,小趙和朋友聚會,喝了不少酒。在酒精的作用下,他和一位剛認識的人發生了親密接觸,完全忘記了使用安全套。第二天醒來,他懊悔不已,可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人在酒精、情緒激動等狀態下,自我控制能力會下降,只圖一時的快樂,忽略了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2.害怕拒絕,不好意思談防護:

情侶之間也存在類似問題。比如小孫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一段時間了,他覺得彼此很信任,提出用安全套好像顯得不信任對方,會破壞感情。這種想法讓他們在親密行爲時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卻不知這樣做風險很大。


3.逃避現實,不願面對:

還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有過高危行爲,卻選擇逃避,不願意去面對可能感染HIV的事實。小錢在發生高危行爲後,心裏很害怕,但他一直拖着不去做檢測,總是想着“說不定沒事呢,等有症狀了再說”。可等到真的出現症狀,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三.


環境因素,讓風險增加


1.性教育缺失:

在一些地方,性教育還不夠完善。學校裏的性教育課可能只是簡單講講生理知識,對於HIV的防護方法、高危行爲後的補救措施(比如72小時內服用阻斷藥)等內容,科普得遠遠不夠。

2.社會歧視帶來的壓力:

社會對HIV感染者存在歧視現象,這使得很多人不敢主動去檢測,也不願意公開討論HIV防護的話題。因爲害怕被歧視,即使有感染風險,他們也不敢去諮詢專業人士,更不敢去做檢測,導致風險信息無法有效傳遞,也無法及時採取措施降低風險。

3.相關資源獲取困難:

部分人羣很難獲取安全套、阻斷藥等防護和補救資源。比如一些偏遠地區,安全套的供應可能不足;還有些人因爲不好意思,不敢去疾控中心、醫院等地方諮詢和獲取阻斷藥,這都增加了感染HIV的風險。

四.


別冒險,這些方法能保護你

1.主動學習,掌握知識:

大家可以多關注疾控中心官網、權威科普平臺,瞭解HIV的傳播途徑和正確的防護方法。要清楚地知道,每次性行爲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並且定期進行檢測,是預防HIV最有效的手段。

2.提前準備,溝通防護:

出門時可以隨身攜帶安全套,在可能發生親密行爲之前,要和伴侶坦誠地溝通防護需求,不要因爲不好意思而妥協。比如,可以提前開玩笑地說:“爲了我們的健康,安全措施可不能少哦。”

3.高危後及時補救:

如果不小心發生了無保護的高危行爲,一定要在72小時內服用HIV阻斷藥,而且越早服用效果越好,2小時內最佳。阻斷藥可以在定點醫院獲取。別因爲害怕或者不好意思就錯過這個補救的機會。


HIV的預防不是別人的事,而是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和未來。只有打破認知誤區,克服心理弱點,改善社會環境,才能真正把“知道風險”轉化爲“避免風險”的實際行動。畢竟,健康沒有僥倖可言,一次謹慎的選擇,就能避免無數的後悔和痛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