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一個月,李在明不去北約峯會,並在演講中闡述了自己的務實外交政策,準備大幅度改變前任尹錫悅的做法。而在這個時候,韓媒表示中方已經給李在明九三閱兵的邀請函,這是試探其態度的做法嗎?
韓國新總統李在明上任後,就展現了與前任尹錫悅完全不同的外交立場。此前,尹錫悅爲了能參加G7峯會,動用了韓國的一切外交資源,但還是沒有拿到邀請函。然而,李在明卻拒絕了北約峯會的邀請,也放棄了上任後首次與特朗普會晤的機會,這似乎證明他確實要走“務實外交”路線。而在這個時候,韓聯社透露消息稱,中方已經詢問韓國政府,李在明是否能出席9月3日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大閱兵。而對這個消息,韓國政府表示“還在考慮中”,中國外交部則回應“正在與各方保持溝通”,都沒有確認相關情況。

雖然從歷史、文化等方面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與中國有很深的聯繫。然而,韓國作爲一個“美國構建”的國家,本質還是一個冷戰時期的“前線堡壘”。即便現在是2025年,冷戰已經結束30多年,韓國的“冷戰痕跡”依然很明顯。而這一點,在尹錫悅引發“12·3政治事件”後,顯得格外突出。所謂的“韓國保守派”,就是一羣被系統性“反對共產主義”思維洗腦的人,他們不顧後果挑動國家機器,做出了一系列“反民主反民族”的行爲。但在韓國大選中,保守派依然拿到約四成的選票。而“韓國進步派”,單純就是保守派的反對者。僅看這些情況,就能明白李在明如果來華出席閱兵式,需要頂住極大的壓力。

而且,作爲“美國構建”的國家,韓國自然也深受華盛頓當局的影響。在10年前,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就出席了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而且她是西方陣營唯一出席此類活動的國家領導人。朴槿惠的舉動,也讓中韓關係來到了歷史新高,韓國民衆對華好感度也刷新歷史紀錄。但緊接着,“薩德事件”的發生,使得中韓關係急轉直下,直到文在寅上任才止住了下滑趨勢。隨着“親美、友日、遠華”的尹錫悅上臺,中韓關係再次降至冰點。李在明想要走“務實外交”路線,但他對中國的誠意究竟有多大?換而言之,李在明能否頂住美國和韓國國內的壓力來華?這個問題,或許就是中方給李在明的測試題。

然而,如果李在明認真分析當前局勢,就會明白中方的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對華事務上,連續作出三個舉動。一是在伊以衝突停火後,特朗普表示“中國可以繼續從伊朗進口石油”,這被外界認爲美國已經很難對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影響;二是在北約峯會聯合聲明中,罕見沒有出現指責中國的內容。有媒體透露,這是特朗普的要求;三是日本共同社等媒體透露,特朗普準備率領豪華代表團訪華。有分析指出,在經歷了對華“關稅戰”後,特朗普終於意識到與中國對抗不會給他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會招致中方的一系列強力反制,給美國帶來無法承受的後果。而且,中美在亞太的軍力之比早已逆轉,中國雙航母陣容突破了第二島鏈,並且第三艘航母很快就將服役,這讓想要“戰略收縮”的特朗普,更沒有與中國對抗的勇氣。
而從韓國的國內情況看,在經歷了朴槿惠和尹錫悅兩名總統被彈劾後,保守派已經是四分五裂,甚至出現前大邱市長洪準杓出走美國,在大選中支持李在明的情況。可以看到,韓國保守派很難給李在明足夠的壓力,他作出決定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