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謝絕轉載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近期發佈的聯合聲明裏,藏着美國主導的"毒丸計劃"與四國各懷鬼胎的算計,而中國早已佈下反制棋局。
環球網消息,從聯合聲明來看主要有兩件事:一方面四國宣佈啓動"關鍵礦產供應鏈倡議",劍指中國稀土產業,另一方面發佈的聯合聲明公然劃出兩條"紅線",妄圖限制中國在東海、南海的正當維權行動。
從時間軸上看,這場圍堵中國的雙線作戰早有預兆。今年4月美國宣佈對華加徵高額關稅後,中國隨即對鎵、鍺等7種關鍵稀土元素實施出口管制。這一反制措施立竿見影,短短一個月內就迫使美方主動請求在日內瓦舉行貿易談判。
但就在談判結束僅兩天後,美方就宣佈對華實施新一輪技術封鎖,涉及AI芯片、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領域。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直接導致中國在倫敦會談中採取更嚴苛的稀土出口審批制度,要求企業提交包括生產數據、客戶名單甚至廠房照片在內的核心商業信息。
美國雖抱怨卻無計可施,因爲全球找不到第二家能替代中國稀土精煉能力的企業。中美貿易戰打到這個階段,美國終於意識到中國手握稀土這張王牌,貿易天平正在向中國傾斜。

但美國顯然不會就此死心,所以在這次四方會談上,美方提出要通過"關鍵礦產倡議"重構全球供應鏈,重點突破原材料獲取和精煉提純兩大瓶頸。
這顯然還是衝着中國稀土來的,四國雖未在聲明中直接點名中國,但他們就是想通過南海、臺海議題鋪路,利用軍事威懾換取稀土資源。
目前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煉產能集中在中國,美國雖然十多年前就意識到依賴風險,但至今未能建立替代體系。
當然這還不是美國的所有手段,真正的“殺招”是在與其他三國的貿易協議中植入"毒丸條款",即以關稅優惠爲誘餌,迫使簽約國同步對華實施出口管制。這種陰險策略早被中國識破,中方已明確警告反對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交易。
而且這四國聯盟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日本因2010年中國稀土出口限制的切膚之痛,在談判中表現得猶豫不決,顯然不願再次承受與中國關係惡化的代價。
據透露,日本在談判中多次抵制美方提出的對華技術封鎖條款,這種顧慮源於其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對稀土材料的深度依賴。

事實上,即便美日印澳投入巨資發展稀土替代產能,專家普遍認爲至少需要3-5年才能達到中國現有技術水平,這還不包括環境成本和產業鏈配套等現實難題。
當然,中國早就預見到這場稀土博弈是長線作戰,已經做好了準備。其一,中國稀土集團完成高層大換血,新任領導團隊更年輕、更具國際視野,預示着中國將區分軍民用途實施更精準的管控。
其二,7月1日實施的新《礦產資源法》,對稀土等戰略性礦產實行保護性開採。這兩項調整標誌着中國稀土戰略從資源開發轉向國家安全維度,正式拉開與西方的稀土爭奪戰。
回頭來看四國聲明,還要求中國不許做兩件事:不準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
在東海方向,美國刻意將釣魚島問題與"航行自由"捆綁,還援引了所謂"國際法原則",實則是爲日本2012年非法"購島"行爲洗白,企圖通過聯合巡邏爲日本非法主張壯膽。
而南海條款更是赤裸裸地偷換概念,刻意模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非法仲裁案的區別,將中國正常的島礁建設和巡航執法污名化爲"軍事化行動"。

就在聲明發布的同一天,美軍"華盛頓"號航母就闖入南海,這種精心設計的"演出"暴露了四國聯盟的虛僞本質,口稱維護和平,實則製造緊張。
中國當然不喫這一套,早就準備好"三線並進"的柔性反制。外交層面持續推動《南海行爲準則》磋商,執法層面保持常態化巡航,今年上半年海警船在釣魚島海域累計巡航達90天。經濟層面則通過RCEP深化與地區國家合作。這種剛柔並濟的應對,使美日印澳的聯合聲明最終淪爲紙上談兵。
而且,美國主導的"四方機制"存在先天缺陷。印度始終拒絕在聯合聲明中明確點名中國,其外長蘇傑生更在會後強調"印太應該是包容性概念"。
澳大利亞雖然附和南海議題,但貿易部長同期表示"希望穩定對華經貿關係",即便是最積極的日本,也在稀土問題上留有餘地。
這種各懷鬼胎的聯盟,隨時都會面臨破產,最終落得個自作自受的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