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節氣諺語:暑熱正盛 小暑時節哪裏熱到無處躲?

由 光明網 發佈於 熱點

'25-07-07

今天(7月7日),我們進入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此時,暑氣正濃、高溫頻發,南北方開啓“蒸煮”或“燒烤”模式。小暑時節的諺語多與熱有關,“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交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時節,哪些地方會熱到無處躲?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唐代詩人元稹用“溫風至”點破小暑時節最大的特點——熱,此時的風已不再清涼,而是帶着明顯的熱浪。進入小暑節氣之後不久,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往往也會拉開大幕,全天候炎熱將成爲常態。民間有“小暑交大暑,熱得無處躲”的諺語,同樣說明小暑之熱。

中國天氣網盤點了1991年至2020年氣象數據發現,從春到夏,各地氣溫一路上升,小暑時節我國平均氣溫達到22.2℃,接近全年的峯值。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氣溫較高,尤其長江中下游會經歷從出梅到入伏的過程,南北方一同進入高溫高溼階段。在常年小暑節氣高溫排行榜中,杭州首當其衝,高溫日數高達8.1天,福州、重慶、長沙、南昌、武漢等地緊隨其後,高溫日數也在5天以上。 小暑時節,暑氣蒸騰、溼熱交織,往往容易醞釀出激烈的雷雨。

統計數據顯示,小暑不僅熱得突出,也是全年降水量最多和雷暴多發的時節。隨着副熱帶高壓的北抬,我國降水的“主戰場”逐漸向北轉移,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結束,北方雨季陸續開啓。民間不僅有“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的農諺,也有“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等詩句流傳下來。 此時,農事也進入關鍵階段,諺語“小暑不栽薯,立冬沒得煮”、“小暑喫黍,大暑喫谷”,也都印證了小暑正是甘薯扦插和黍類作物漸次成熟的時候。然而小暑時節氣溫高、蒸發快,田間容易出現乾旱,一場及時雨往往能緩解田間的旱情,因此也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的說法。 小暑時節,北方烈日灼人,熱浪滾滾;南方悶溼難耐,雷雨頻發。暑熱雖盛,卻也蘊藏着豐收的希望,充足的陽光和豐沛的雨水,都有利於萬物生長。

民間素有“小暑食新”的習俗,用喫新米、嘗新酒,以祭祖謝神,慶賀五穀豐登。 爲消暑氣,北方有頭伏喫餃子的習俗,南方人則講究小暑“喫三寶”,即黃鱔、蓮藕、綠豆芽,尤以蜜汁藕最得人心,宋人陶弼曾贊其“與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此外,小暑還有“曬伏”之俗,人們將衣物、書畫曬在驕陽下,驅潮防蛀,爲盛夏添一份忙碌的煙火氣。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小暑時節,滾燙而熱烈,卻又不乏愜意的消夏時光。在這個暑熱正盛的時節,無論是喫藕食新,還是看流螢飛舞、聞風中荷香,願大家都能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覓得一方清涼。

(策劃/張慧 設計/魏來 劉紅欣 數據支持/董靜舒 孫倩倩 審覈/劉文靜 餘曉芬)

來源: 中國天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