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在頭熱死牛?今年小暑有何不同?

由 大象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7-07

7月7日是小暑節氣。

每到小暑節,老人們總是搖着蒲扇唸叨着:

看小暑落在哪一段?

夏天的脾氣都寫在裏頭呢!

在民間,有“小暑在頭,熱死老牛;

小暑在尾,七月大水”的說法。

那麼,到底什麼意思呢?

今年在“頭”還是在“尾”?

小暑到,有何講究?

需要注意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小暑節氣

小暑即爲“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並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每年公曆7月6日至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爲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氣象變化

小暑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步縮短,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持續上升,這是因爲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於支,所以這一段時間內氣溫還會繼續上升。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爲26℃左右。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之後開始進入伏天,由於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溼,海風的潮溼,於是“入伏”後空氣溼度增大,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爲”高溫、高溼”,而北方地區則“高溫、乾燥”。小暑爲小熱,還不十分熱,到大暑則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節氣後,大地少有涼風,吹的風會帶着熱浪。

小暑時節,中國北方地區尚未進入雨季。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降雨落區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大氣環流系統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國東部主雨帶一般由華南、江南一帶北抬至長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區;進入7月下旬,伴隨副高等環流系統的季節性北抬,西南季風也會向北推進,副高外圍的西南風將來自熱帶、副熱帶的暖溼氣流輸送到北方地區,其與中緯度的冷空氣在華北、東北一帶交匯,華北、東北纔開始進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又稱“七下八上”,纔是中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

節氣三候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據黃河流域周邊地區景物結合二十四節氣特點,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

小暑三候爲:“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傳統習俗

民間小暑有“食新”、“喫餃子”、“喫炒麪”等習俗。此外,在農曆的六月初六這天,民間有曬書畫、衣物的習俗。據說此日晾曬後,可以避免被蟲蛀,所以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食新”

在過去,中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麪餅、麪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喫,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喫餃子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喫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餃子長期以來都是北方廣大地區老百姓最愛的喫食。俗語:“好喫不過餃子“。

喫伏羊

伏天大部分是在小暑期間開始的。伏羊節是中國傳統美食節日,於每年傳統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自古以來,徐州地區民間就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伏羊”,即入伏以後的羊肉。《漢書·楊惲傳》記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魚羔,斗酒自勞。”在伏天喫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溼氣驅除。

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食物,誤食會招災禍,但可喫豬、牛、羊。

喫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入伏之時,是中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就可以喫一頓新白麪做的麪條。

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流汗,民謠有:“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今年小暑幾點交節?

老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到,意味着伏天將至,天氣更爲炎熱。

今年的入伏時間在7月20日,出伏時間在8月19日,全年伏天僅有30天,是近10年最短伏天!不過就當前的氣溫來看,南方多地的白天氣溫,已經處在35℃以上。那麼今年三伏只有30天?10年難遇!有啥講究?

而2025年小暑節氣,落在公曆7月7日,具體的交節時間爲凌晨4時05分,對應的農曆日期是六月十三。

今年會不會很熱呢?

按照農諺傳統劃分法,一般出現在農曆上旬的視爲“頭”,出現在農曆的下旬則爲“尾”。六月十三,可以視爲在農曆的月頭。

按照“小暑在頭,熱死老牛;小暑在尾,七月大水”的說法,預示着今年小暑節氣前後,天氣較熱,連耐熱的老牛都被熱死。怎麼理解呢?

小暑交節時間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相關。當小暑“在頭”,副熱帶高壓可能提前北抬,導致高溫少雨,進而造成稻田龜裂,連耐旱的老牛都備受煎熬。

而“在尾”,即對應六月下旬入小暑,此時副高或北抬延遲,雨帶滯留長江流域,導致暴雨頻發。爲此,有了“小暑在尾,七月大水”的說法。與之類似的說法還有不少,如“小暑在尾,兩河水”。

農諺不僅是氣象預測工具,更承載着農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智慧。“熱死老牛”以誇張手法強調高溫對牲畜的影響,提醒人們注意防暑;“七月大水”則警示暴雨可能引發的洪澇災害,需提前做好防範。

節氣詩詞

《小暑戒節南巡》

南北朝·庾信

百川乃宗巨海。衆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跡。四海合德堯臣。

朝陽棲於鳴鳳。靈畤牧於般麟。

雲玉葉而五色。月金波而兩輪。

涼風迎時北狩。小暑戒節南巡。

山無藏於紫玉。地不愛於黃銀。

雖南征而北怨。實西畧而東賓。

既永清於四海。終有慶於一人。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

唐·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

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三殿褰珠箔,羣官上玉除。

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贈別王侍御赴上都》

唐·韓翃

翩翩馬上郎,執簡佩銀章。

西向洛陽歸鄠杜,回頭結念蓮花府。

朝辭芳草萬歲街,暮宿春山一泉塢。

青青樹色傍行衣,乳燕流鶯相間飛。

遠過三峯臨八水,幽尋佳賞偏如此。

殘花片片細柳風,落日疏鍾小槐雨。

相思掩泣復何如,公子門前人漸疏。

幸有心期當小暑,葛衣紗帽望回車。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

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

唐·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遊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離筵小暑前。

高文常獨步,折桂及齠年。

關國通秦限,波濤隔漢川。

叨同會府選,分手倍依然。

《夏夜追涼》

宋·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

時有微涼不是風。

今年小暑你覺得熱嗎?

你有哪些入伏的好建議?

記得評論區分享!

圖文綜自:湖南日報、上觀新聞、讀書文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