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迴旋鏢兇猛背刺,澤連斯基遇三重危機

由 郭宣翻譯 發佈於 熱點

'25-07-26

7月25日,澤連斯基總統收回了由他發起的削減烏國家反腐敗局權力的行動:他向議會提交了一項法案,恢復了檢察官和偵查員相對於總檢察長的實際獨立性。烏國家反腐敗局和特別反腐敗檢察官辦公室,已表示對此感到滿意。

這一轉變,發生在烏克蘭街頭抗議活動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同時,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和西機構的壓力,應當也對此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大量北約國家的媒體報道,對澤連斯基和葉爾馬克進行了嚴厲批評,指責他們“閹割”烏國家反腐敗體系,將使烏克蘭的進一步融資及其加入歐盟面臨質疑。

未預料到街頭壓力如此之大,且未準備好與歐洲人對抗的澤連斯基讓步了。雖然,他提出了一個意在挽回面子的小條件:由其控制的烏國家安全局,擁有對反腐敗系統人員進行“親俄”測謊甄別。這個措施,看似在反腐敗系統頭上懸了一把利劍,但實際上,這項規定對國家反腐敗局的權力影響甚微,且不說這種方法有無效果,就算是退一萬步,該局在必要時,也可以隨時替換未通過檢測的人員來應對,同時仍保持獨立於總統府的地位。

澤連斯基在解釋爲何“退讓”時表示,在街頭爆發支持反腐敗機構的抗議活動後,他撤銷了削減國家反腐敗局權力的決定。因爲,他“尊重”社會意見,因此提議恢復國家反腐敗局和特別反腐敗檢察官辦公室的權力,並將限制國家反腐敗局權力的責任,推給了烏克蘭議會。 雖然, 許多議員已證實,投票支持限制國家反腐敗局權力,是總統府的命令,而法案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裏、創記錄之短地迅速通過,就是明證。

可惜,這限制法案通過的有多麼快,被推翻的就有多麼快。而且,這種自收自話的政策急轉彎,絕對形成了迴旋鏢效應,傷害的則是被迫回滾的澤連斯基總統。之所以這樣講,原因有三個:

首先,澤連斯基總統“一切爲烏戰讓路”的大旗被砍翻了。烏戰爆發之後,打着一切爲烏戰讓路的大旗,澤連斯基總統擁有了戰時總統的無限權力,並在烏國內形成了“批評總統即叛國”的輿論高壓。然而,此次街頭抗議,成功地迫使澤連斯基總統讓步,一舉擊碎了這一禁忌,奪走了澤連斯基總統被人爲賦予的神聖光環。

而且,當親俄第五縱隊的標籤不能再隨便貼給反對派之際,街頭抗議行爲,也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這不僅使支持國家反腐敗局的街頭行動,演變爲“時尚青年”的活動,同時也開啓了潘多拉魔盒——爲未來任何對政府不滿的抗議浪潮,提供了可複製的動員模板。基輔一直依賴的高度社會凝聚力與對領導層的無條件支持,從此根基動搖。

其次,澤連斯基總統“民族英雄”的人設轟然倒塌了。澤連斯基總統甩出的政策迴旋鏢,刺開了一個更爲危險的傷口:這次抗議過程的大量信息顯示,國家反腐敗局的調查,已觸及澤連斯基的核心圈層。總統府急推法案又倉促撤回的舉動,已被廣泛解讀爲:澤連斯基總統意圖保護親信免於司法追究。公衆的邏輯鏈條清晰而致命:削弱反腐機構是爲了庇護“盜賊”,而總統之所以願當庇護者,很有可能是因爲其也參與其中。

這一切,都令澤連斯基自烏戰以來苦心經營的“無畏統帥”與“道德象徵”形象,遭遇毀滅性打擊。戰時總統賴以存續的“神聖光環”一旦消失,信任的重建將無比艱難,尤其是對於在前線和俄軍比狠拼人頭的烏軍將士而言:受到道德懷疑的最高統帥,其命令永遠不會是必須堅決執行的軍令。

最後,澤連斯基爲北約拋棄自己提供了最好的理由。澤連斯基總統這次敢於對美國控制基輔的利劍動手,主要是因爲特朗普總統已經解散了操控這把利劍的國際開發署,而且,其對烏國家反腐敗局親美國民主黨並配合拜登政府對自己的偵訊不滿。

然而,美國內部的矛盾,並不會影響美國控制基輔這基礎性的大政方針,所以,這次白宮雖然在明面上,並沒有對澤連斯基總統的“冒犯”行爲做出公開的反應,但澤連斯基總統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白宮現在急於從烏戰中徹底脫身,堅持將烏戰打下去的他,已經是絆腳石。所以,這一次,無論是美國的媒體,還是歐洲的媒體,其中包括大部分主流媒體,都完成了對其報道基調的顛覆性轉變。曾經被斥爲“親俄宣傳”的指控——如腐敗、權力壟斷、治國無能、壓制自由——如今,已成爲北約國家媒體批評澤連斯基的焦點。

此外,就算是戰爭爆發之前,烏克蘭之所以遲遲未能加入歐盟,這個俄羅斯並不反對其加入的經濟組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烏國內腐敗橫行、經濟環境惡劣,一個憲法規定的土地自由買賣,數任總統力推都實現不了。所以,歐洲盟一直將烏國家反腐敗系統的獨立性,視爲烏克蘭“入歐”和獲取援助的基石。而澤連斯基總統的這次搖擺,直接動搖了歐盟及北約對其治理能力和改革誠意的信心。當美歐輿論場,這個關鍵後援陣地失守,澤連斯基的國際支持根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侵蝕。

因此,澤連斯基此番“權力回滾”,表面是一次戰術妥協,實則是“政策迴旋鏢”引發的政治權威斷崖式跌落:抗議閘門的開啓、神聖光環的褪色、美歐信任的流失——三重危機相互疊加,其破壞力遠超單一法案存廢本身。下週,烏議會關於烏國家反腐敗局地位的最終決定,已難成爲澤連斯基的“解藥”。因爲,這場倉促退讓,已引發的風暴,恐將持續撕裂烏戰共識,而且,其長遠的負面效應,纔剛剛顯露猙獰的面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