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熊貓貝貝的第3284篇原創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創作和自動生成內容)
7月30日,民政部網站公佈了《2024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圖片來源:見圖
其中,一個直接關聯生育率的重要前置數據信息,引發了輿論環境和互聯網的關注和熱議:
《公報》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婚姻登記機構和場所共計4190個,其中婚姻登記機構1134個,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610.6萬對,比上年下降20.5%。
結婚率爲4.3‰,比上年下降1.1個千分點。
依法辦理離婚手續351.3萬對,其中:民政部門登記離婚262.2萬對,法院判決、調解離婚89.1萬對。離婚率爲2.5‰。
這是什麼概念?10年前(2013年),這個數字還是1346.9萬對,如今直接腰斬。
相比之下,2024年的結婚登記對數還不到2013年的一半。

圖片來源:見圖
關鍵問題就來了:中國結婚率斷崖式下跌,原因何在?會給國內經濟環境,帶來哪些必然影響和變化?
這篇文章,將基於對國家民政部最新公佈的這份統計數據的詳細梳理,結合過往相關數據的變化情況,以及國內婚姻維度幾個現實,從敬畏常識,尊重規律的角度,深入挖掘結婚率屢創新低這個趨勢背後的因果邏輯和關鍵本質,並對後續國內結婚率,生育率的可能變化和走向,以及國家的應對策略思路和態度變化,進行一次有深度,有態度,有依有據的專題討論和分析研究。
閱讀提示: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並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羣體和寫作羣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麼大路貨,也不是什麼看完能夠帶來輕鬆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號已在全網平臺進行了關聯認證和內容實時查重檢測。如有未經明確允許的抄襲搬運情況,必將追究。)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1
民政部最新的這份統計數據,具體說了什麼?
7月30日,民政部公佈《2024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爲610.6萬對,結婚率爲4.3‰;依法辦理離婚手續351.3萬對,離婚率爲2.5‰。
按此數據計算“離結比”(離婚登記人數佔結婚登記人數比重),約爲57.5%。
相當於,平均每10對夫妻結婚,就有接近6對夫妻離婚。
關於結婚登記對數,官方公開的統計數據是從1985年開始的,2024年結婚登記的610.6萬對,是近四十年間,也是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圖片來源:民政部官網

圖片來源:民政部官網
近些年,國內結婚人數呈現斷崖式下跌的趨勢。2019年,我國結婚人數首次跌破1000萬對大關,當時很多人不明白,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而到了2022年,結婚人數又跌破了700萬心理防線,只剩下683萬對。這一次民政部公佈了新數據:
2024年,我國結婚人數是610萬對,結婚人數再探新低。
與2023年768.2萬對相比,直接減少了20.5%。
數據情況就是這樣了,有依有據,一目瞭然。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
造成國內結婚人數持續下行的原因,應該怎麼看?
其實這樣的討論,以及相關的分析,全網去隨便搜一搜,是真的不要太多。
這裏和大家說點和主流內容不一樣的觀點。
當下國內的婚姻市場,最大的問題,是經濟經歷高速發展以後,轉向調整階段,已經產生的貧富和教育差距,導致的資源錯配。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大城市裏面的高學歷剩女,和普遍生活於中小城市的中低學歷男性羣體,從生活和認知,已經形成了嚴重隔離。
這裏有一個大膽的判斷,未來肉眼可見的時代裏,碩士以上女性,大專以下男性大多數都沒可能結婚,即使僥倖結婚,個人認爲這些人的婚姻也無法長期持續,不超過十年都會離婚。
本質上來講, 大城市剩女羣體其實就是沒回老家的小地方剩男羣體的合理配偶。
由於剩女們選擇了大城市,所以見識、收入、生活狀態等等自然要高於她們同階層的老鄉。
在大地方見過很多驚豔的男人,自然也就不可能看得上老家的剩男了。
但是那些“驚豔”的男人不是結了婚就是不想結婚,根本不可能娶她們,這些人就逐漸淪爲剩女了。
上嫁只存在小說和幻想中,平嫁麼僧多肉少,大城市符合條件的男性是沒有流動性的。
至於下嫁?哈哈哈哈哈……
當然,這不是說剩女的問題是女性自己作的,而是經濟發展和教育普及以後必然會形成的一個結果。
另外一個現實的原因,是人口結構和基數情況,和以前不一樣了:
根據民政部數據,近年來結婚人數最多的年齡段是25-34歲。
結婚人數最高峯2013年,當時的結婚主力是80後,出生時正趕上第三波生育高峯,人口基數大。
到了 2024 年,結婚主力變成90 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0年各年齡段人口數據,90後人口與80後相比下降了25.3%,也就是5637萬人。
適婚人口總數少了,結婚人數自然難上去。
至於說很多主流媒體翻來覆去那一套什麼觀念,價值觀,巴拉巴拉的車軲轆子分析,大家看個樂就行。
一個適齡羣體存在物理隔離,一個人口基數和結構發生了變化,哪有那麼多神叨叨的理由?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3
趨勢討論:結合國家最新一系列政策動向來看,接下來國內的結婚生育情況,會好轉嗎?
結婚人數持續下降,結婚率持續下降,從國家的角度去看這個趨勢,肯定是不會掉以輕心的。
從管理邏輯上來說,結婚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之一,結婚人數持續下降這個事情非常嚴重的,會動搖社會秩序的根本。
先不說什麼生育率的直接影響和經濟維度的衝擊,從社會安定層面來看,單身羣體持續增長,就是一個大問題:婚姻率崩盤會導致社會出現大量的閒置男女,剩男是一股不穩定因素,剩女當然也會成爲不穩定因素的助燃劑。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一些積極樂觀的變化,開始出現:
2025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總數爲353.9萬對,同比增長12.6%,創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紀錄。
這一數據不僅遠超2024年同期的314.3萬對,也高於疫情前2019年上半年的341.2萬對。
這背後,和國家開始持續發力,密不可分: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在中國,國家的態度,有多重要,恐怕不用多討論了吧?
2025年,從國家意志的角度,對於婚戀和生育的發力,以及真金白銀出手的關鍵轉變,最近的文章都有聊,這裏就不多贅述,大家有目共睹。
對於後續的走向,其實就是一個樂觀和悲觀的路線選擇了。
從民衆和經濟社會的角度,個人認爲值得樂觀,因爲結婚人數的持續下降,很大程度上會增加國家層面的焦慮和擔憂,短期內即使國家出手,人口基數和社會共識擺着,企穩止跌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對於國家拿出更多真金白銀的鼓勵政策,難道不值得樂觀?
而從國家的角度,對結婚和生育這個事情,就不能樂觀了。
一些無法揹負歷史責任的嘴炮專家,阿諛奉承是真有一套,但是在關鍵問題上,往往都給國家傳遞一些和現實完全不符的東西,很耽誤事情。
宏觀趨勢面的很多東西,是拖不得,也不能拖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對於未來國內結婚人數,以及生育率,不妨可以悲觀一些,嚴肅一些,多考慮考慮,如何調劑更多的成本出來,穩住和扭轉這個趨勢。
不管怎麼樣,2025年的結婚和生育情況,大概率是要比2024年要好一點,但是也只是一點而已,達不到質變和實質性反彈的程度。
有意思的是,2024年結婚人數暴跌20%,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2024年農曆年爲“無春年”(即全年無立春節氣),民間俗稱“寡婦年”或“盲年”。
部分家庭因傳統習俗認爲“無春年”不宜婚嫁,從而暫緩了結婚計劃。
這是不是封建迷信不好說,但是這個情況是現實存在的。
所以,2025年的國內結婚和生育情況,值得期待和樂觀。
但是,大的趨勢走向還是要看準:中國人口的收縮週期,以及結婚人數持續降低,距離底部,還要走多遠,當下,沒人能說得準。
未曾觸底,何談反彈?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寫在最後:
基於對這個宏觀維度的趨勢表現梳理和討論,能夠得出哪些結論和啓發?
當然,現在網上有一種觀點,多少有點戾氣特徵,陰陽怪氣的,認爲國家這一輪針對結婚和生育的出手,有些晚了,錯了最佳的窗口期什麼的。
這種觀點其實非常短視,且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當然,情緒面上拉波流量,賺點錢,還是有效果的。
有些事,不在乎急緩,而在乎態度。做了,再遲,也總比只打嘴炮強,這纔是關鍵。
文章最後,從趨勢面走向和影響兩個維度,分享幾點個人的思考和觀點,不一定對,權當拋磚引玉,供大家進行一個討論和參考:
首先來說,結婚人數下降,結婚難度提升,婚姻維繫矛盾增長,進一步生育率持續承壓的宏觀趨勢走向,未來幾年都會得到延續。
所以對於個體和資金,相關聯的產業入局,擇業,還有投資選擇就要理性一點,務實一點,謹慎一點了。
其次,基於2025年上半年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動來看,錨定生育率的一系列調整和發力,以及態度層面的轉變,是值得肯定的。
更重要的是,這套組合拳,只能說方興未艾,後續還有更大的政策紅利值得期待。
對應到現實,“單身稅”屬性的轉移支付和社會財富分配模式調整,是必然的結果。
從經濟邏輯的角度出發,站在這種國家意志的對立面,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吧?
最後一點,無論是結婚,還是生育,實際上都是要看個人的意願,這裏也不會搞道德綁架和說些不切實際的假大空廢話來忽悠人。
尊重每個人的自主決定,創造更包容的社會環境,讓結婚與否都能獲得幸福,這或許纔是應對 "婚姻危機" 的終極答案。
結婚人數的趨勢變化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或許纔是值得更多人去思考的關鍵問題。
別的不說,不結婚,不生孩子,那麼房子的剛需邏輯是不是就成了笑話?
未來中國的房價還能不能有想象力,其實結婚和生孩子這兩個趨勢面的情況能不能得到扭轉,至關重要。
市場經濟,沒有需求支撐,那麼和沙漠裏面的黃金有什麼區別?沒有人這個因素,再好的資產,其實都失去了價值邏輯。
所以,未來中國有價值的房子,有發展想象力的城市,基本上都要重視結婚人數和生育率的情況。
而從國家的角度去看,婚姻率直接影響房價、消費、財政、壯丁數量等一系列因素,這是歷代國家管理者都必然會去重視和麪對的關鍵問題,這事,開不得玩笑。
接下來,還是要看國家的決心和態度了。
全文完,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有所共鳴和收穫,還請三連支持一下。感謝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爲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頭條賬號@熊貓貝貝小可愛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