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歐亞時報》罕見豎起大拇指:中國新研的1000公里射程空空導彈,讓美軍F-22“猛禽”和B-21“突襲者”隱身轟炸機在千里之外無處遁逃。這款代號未知的“空中超級殺手”,正以9-10馬赫的恐怖速度撕裂傳統空戰規則。

全球現役最強空空導彈瞬間淪爲“燒火棍”:美軍AIM-120D射程不足200公里,中國自用版霹靂-17極限400公里,俄製R-37M“蝰蛇”勉強觸及400公里門檻。而中國新型導彈直接把射程錶盤擰到1000公里,速度從傳統導彈的4-6馬赫飆到9-10馬赫,相當於每小時飛行1.1萬公里——北京到上海僅需3分半鐘。
高價值目標的末日審判:預警機、加油機這些空中“戰力倍增器”,原本躲在戰線後方悠閒指揮。現在它們突然成了活靶子。美軍E-3預警機探測半徑僅400公里,導彈卻能在其雷達盲區外從容發射,等發現時只剩90秒逃生時間——9馬赫飛完400公里只需158秒,現役任何戰機逃不出這“死亡倒計時”。

刺破技術天花板的“雙刃劍”:
動力系統玩的是“兩級火箭衝壓跳”:先用渦噴發動機把導彈推至大氣層邊緣60-70公里高度,臨近卡門線空氣稀薄阻力驟減,再點燃火箭發動機俯衝加速。這種“太空打水漂”的彈道設計,借鑑了東風-26導彈的“錢學森彈道”,讓導彈像隕石般砸向目標。
超燃衝壓發動機是核心機密,中國2018年就實現10馬赫風洞點火試驗。如今工程化應用突破,讓導彈在極端工況下穩定燃燒。耐高溫材料更是黑科技——彈頭承受1200℃炙烤時,碳化鋯-石墨烯複合材料護盾巋然不動,耐熱極限達3200℃,比美國同類材料強出一個量級。

千里眼如何煉成?
戰鬥機雷達再先進也看不透千公里雲層。殲-20機載雷達探測極限400公里,美軍F-22的AN/APG-77雷達不過370公里。解決方案是織就“天羅地網”:空警-3000預警機500公里探測半徑打底,北斗衛星實時刷新目標軌跡,再加上翔龍無人機中繼制導,三套系統接力指引導彈撲向獵物。

高超音速飛行特有的“黑障”難題被脈衝信號穿透技術攻克。導彈表面高溫電離形成的等離子鞘,再也擋不住末段制導信號。
殲-36六代機的“屠龍刀”:
俄媒曝光的殲-36戰鬥機,彈艙尺寸碾壓殲-20,輕鬆吞下6米長的“超級導彈”。隱身性能與高速突防能力結合,專爲獵殺而生。轟-6K則化身“導彈卡車”,12個掛點滿載出擊,在預警體系支援下實施飽和攻擊。

關島不再是避風港:
殲-36作戰半徑超3000公里,搭配千公里導彈,打擊觸角直抵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甚至摸到澳大利亞北部軍事基地。美軍曾模擬B-21從關島突襲中國沿海,如今劇本徹底反轉——中國導彈讓關島淪爲“前沿靶場”。
多面手顛覆戰場:

該導彈可能像美軍標準-6那樣“一彈三喫”。換上不同導引頭,就能切換成反艦導彈撕碎航母,或對地攻擊武器摧毀雷達站。未來空戰不再是“先敵發現”,而是“先敵開火”——你還沒看見我,導彈已到眼前。
西太平洋洗牌時刻:
五角大樓緊急改裝艦載標準-6導彈爲機載型(AIM-174B),但直徑過大擠佔隱身戰機彈艙。自家六代機NGAD計劃被迫提速,定向能武器研發預算暴漲。美軍推演顯示:失去預警機支撐,空戰體系72小時內崩潰。E-3“望樓”預警機單價13億美元,而一枚導彈成本預估僅數百萬——這買賣太划算。

“拒止半徑”重構地緣:
中國陸基導彈配合殲-36前出,構建起2500公里“空中殺傷鏈”。第一島鏈內美軍活動範圍被清零,連菲律賓海的航母都要退到第二島鏈。澳洲軍事基地首次納入射程,美軍西太“分佈式作戰”構想遭遇重擊。
高超音速空戰時代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