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落山川
加沙的“血”與“淚”正在逼迫世界站隊,美國已然成爲孤島。
據環球網報道,英國商業和貿易大臣雷諾茲於7月28日明確宣佈:英國政府將在本屆議會期間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他直言此舉絕不能是“象徵性姿態”,而需成爲撬動和平的槓桿,更強調“美國在其中至關重要”。就在短短三日前,首相斯塔默還在痛批以色列“阻礙救援,升級衝突”,將承認巴國列爲“實現停火的重要步驟”。

(英國表態引發外交關注)
這一表態並非孤立。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在7月24日宣佈:9月聯合國大會上,法國將“莊嚴承認”巴勒斯坦國,至此,聯合國五常格局徹底撕裂:中俄於20世紀80年代承認巴國,法國與英國相繼轉向,只剩美國還在死撐以色列。
西方爲何突然改口?答案就在加沙滿目瘡痍的土地上。聯合國報告揭露,以色列正製造“現代史上最快速饑荒”,超過200萬人處在生死邊緣,其中一半是兒童。聯合國糧食問題觀察員痛斥此爲“種族滅絕禁令的預期後果”——以軍封鎖食物、水源、藥品,甚至曾將巴勒斯坦人貶爲“人形動物”。

(加沙百姓領糧)
當前,加沙醫院被炸、救援車隊被攔,連聯合國機構都因受阻而被迫停發糧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在這種情況下,加沙死亡數字觸目驚心,衝突至今超5.9萬人死亡,過半是婦孺。不久前,餓成皮包骨的孩子照片傳遍全球,成了壓垮西方沉默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以說,血淋淋的現實逼西方改口。斯塔默坦言英國政策“相較衝突初期已鉅變”;馬克龍更怒斥加沙死亡與饑荒是承認巴國的直接動因。當西方民衆通過各種途徑目睹嬰兒餓死、醫院炸燬的影像,哪個政府還敢包庇以色列?

(這樣的孩子,加沙不止一個)
當然,英法話說得漂亮,背地裏卻各有盤算。英國雖喊承認,卻未給出明確時間表。自馬克龍先行一步宣佈將承認巴國後,220多名英國議員聯署施壓,大臣雷諾茲急得跳腳,站出來疾呼“必須行動”。但白宮已明確放話:現在承認巴國就是“添亂”,聲稱此舉將“複雜化調停”。雷諾茲那句“美國至關重要”,說白了就是“巴黎方面不敢做主”。
此外,馬克龍將9月聯大定爲“宣告日”,時機顯然是精心設計的,目的之一在於搶佔國際頭條。法國外長放風“推動更多歐洲國家跟進”,劍指德國等觀望者。然而,法國境內的穆斯林人與猶太社羣矛盾尖銳,馬克龍拋出這個重磅抉擇也有平衡國內壓力、以“道德領袖”姿態掩蓋外交冒險的考量。

(無論如何,馬克龍率先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但無論英法動機如何,美國已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唯一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國家——在2024年5月的聯大投票中,143國支持巴國“入聯”,僅9國反對,包括美以。如今,英國此番姍姍來遲的承認,本質上是加沙人用生命換來的。當聯合國數名專家高呼“所有國家都應承認巴國”,當阿拉伯世界集體發力,美利堅那套舊規則已然失效——就連百年盟友英法集體“叛變”,致使美國淪爲“五常孤兒”!

(美國淪爲“五常孤兒”)
這是一場道德與地緣的博弈。若英國兌現承諾,將成爲安理會第四個承認國,推動“兩國方案”從倡議升格爲國際共識;若繼續猶豫觀望,則暴露其所謂“人權外交”的虛僞。有理由相信,加沙的哭聲終將改寫歷史,而此刻每一個搖擺的政府,都將在未來接受道德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