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最缺的不是藥,也不是陪伴,而是這種自我關懷能力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21

一位走出抑鬱的朋友曾告訴我:“以前別人總說‘你要愛自己’,我就像個復讀機,嘴裏念着,心裏卻一片茫然。現在才明白,那時我連自己是誰都模糊不清。”

這種感覺,經歷過抑鬱低谷的人不會陌生。我們總以爲他們最需要的是外界的愛與陪伴,卻不知抑鬱症患者內心最深的黑洞,是喪失了關懷自己的能力。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內夫(Kristin Neff)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關鍵真相:自我關懷水平低與抑鬱高度相關,甚至比缺乏社會支持的影響更大。而英國一項腦成像研究更發現,當抑鬱症患者嘗試自我關懷時,其大腦中負責“獎賞”與“溫暖感受”的區域活動明顯增強——這種內在力量,遠比外部慰藉更深刻有力。

在抑鬱的泥潭中,我們常陷入兩種極端:要麼過度自責,要麼對自我徹底麻木。

抑鬱時,有人會刻意糟蹋身體:在髒污處行走,任頭髮打結,衣服邋遢像個流浪者;有人則對自己擁有的一切視而不見——錢包、襪子、書本散落各處,彷彿它們連同“我”的存在一同被抹去。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喪失判斷力成爲他人傀儡,貶低自己讀的學校、學的專業,最終在自我否定中虛擲光陰。

抑鬱的本質,是一場自我關懷能力的崩塌。患者常被訓練成過度敏感於他人需求,卻對自己冷酷無情。他們善良到不敢捍衛邊界,憤怒到不敢表達情緒,最終被世界傷害得體無完膚,陷入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榮格曾深刻指出:“我情願是完整的,也不願是完美的。”真正的自我關懷,是接納自身的不完美與矛盾。

重建自我關懷能力,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方法的旅程:

1、設立心理邊界:練習說“我允許、我接受”。面對自己的感受不是軟弱也不是聽天由命,而是學會不執着,這是自愛的基石。

2、身體重新連接:洗澡時感受水流溫度,穿衣時關注面料觸感,喫飯時品味食物層次。這些微小儀式喚醒被抑鬱麻木的身體知覺。

3、書寫自我對話:當陷入自責,想象如果是好友遭遇同樣困境,你會如何安慰?把那些溫暖話語寫給自己。

在認知行爲療法經典書籍《情緒自救》中,作者系統提供了打破負向思維的工具;而《抑鬱症打卡自救》則通過結構化記錄,幫助建立微小但持續的自愛行動。

抑鬱的陰霾讓你忘記了如何善待自己,但這能力從未真正消失。當有一天你疲憊時能自然地對自己說:“你辛苦了,休息一下吧”——這便是內在救贖的微光開始閃耀。

真正的救贖從來不是都不是外界,而是你內在重燃的燈火。每一次對自我的寬容與接納,都在改寫腦神經的舊有迴路。關懷自己人活在這個世上的最重要的事情。

那抑鬱的朋友具體該如何培養自我關懷能力呢?

練習正念觀呼吸,每天花二十分鐘,專注於自己的呼吸,當雜念出現時,不要評判自己,只是溫和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這能幫助患者活在當下,減少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擔憂。

另外就是設定小目標也很重要,把大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容易完成的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像喫一塊喜歡的蛋糕,或者看一集喜歡的電視劇,以此積累成就感,提升自我認同感。

請記住,自我關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希望每一位抑鬱症患者都能學會愛自己,擁有自我關懷的能力,慢慢走出黑暗,擁抱陽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