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人際關係最好的辦法,不是請客喫飯,而是堅持“梅拉賓法則”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24

1903年的一個深秋,孫中山先生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辦了一場小型演講。

當時正值清廷內外交困,列強環伺,清政府與孫中山先生爲代表的改革派矛盾重重,民心浮動。

孫中山當時站在講臺上,一言不發,目光掃過臺下的聽衆,僅僅十幾秒,就讓全場鴉雀無聲。

雖然他還未開口,但下面聚集的華人已經對他產生了判斷:這個人不同凡響。那種判斷來自他的眼神、儀態和氣場。

多年以後,心理學界總結出了一個理論,叫梅拉賓法則,這個法則其實很好驗證了當年孫中山先生的演講。

什麼是“梅拉賓法則”?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在1971年提出了這個著名的溝通定律:

人在溝通時,語言內容只佔7%的影響力,語音語調佔38%,而肢體語言(包括表情、姿勢、目光等)佔55%

也就是說,我們以爲靠說得好就能打動人,其實一個人給別人的感覺比說了什麼更重要。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以爲請客喫飯、送禮物、發紅包,就可以維繫好人脈。

但真正打動人、建立長久人際關係的,不是物質上的交換,而是你這個人本身傳遞出的信號。

想一想,我們爲什麼喜歡跟某些人在一起?也許他沒送過你東西,也沒請你喫飯,但你就是覺得舒服、安全、被尊重。

這正是梅拉賓法則的本質人首先是情緒動物,其次纔是理性動物。

就像董宇輝,他是一名新東方的老師,在直播間裏賣產品時,除了那些必要的營養成分;

他總是會輕聲念起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然後短短几分鐘,直播間銷量就來到了上萬。

但是有幾次董宇輝唸錯字了,他把《念奴嬌·赤壁懷古》裏的羽扇綸巾的“綸”字唸錯了,本該是念guān,結果他給念成了lún。

還有一句,“早生華髮”的“發”字,是念四聲,他念成一聲了。

網上很多人都批評董宇輝,說他“人設翻車”什麼的,可是直播間的家人們依然選擇原諒他。

因爲他就是把情緒價值給得很到位,把自己是老師的這種文化人的底子淋漓盡致展現出來了。

所以,你的一句話,別人可能忘得很快,但你帶給別人的感覺會刻進記憶裏,人們會時不時地掂量這些情緒價值。

人際關係最好的狀態,是讓人舒服

人和人之間,說話和溝通技巧是一部分,但對彼此的感受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綜藝節目《再見愛人》裏,“留幾手”和葛夕兩口子一出現,彈幕裏就像哭喪一樣;

太窒息了”、“葛夕這些年你怎麼過來的啊”、“留幾手你太過分了”,網友們從開始看這個節目,一步一步打碎了對網紅留幾手的濾鏡。

直到最後,哪怕他不說一句話,他就是坐在那兒,都讓網友們覺得討厭。

怎麼才能讓人感覺舒服呢?

堅持梅拉賓法則,就是讓自己成爲一個讓人感覺良好的人:說話有溫度、語氣有尊重、眼神有真誠。

做到以下這三點,相信你就能靈活運用“梅拉賓法則”了。

1、眼神乾淨,是最大的禮貌

你有沒有發現,真正讓人舒服的人,眼神都是清澈的?不審視,不浮躁,不虛僞。

《肖申克的救贖》裏,安迪就是那種典型的人。他沉默寡言,但眼神從不躲閃,讓人自然而然地信任。

2、語調平穩,是最好的溝通

很多時候,一句好話如果用不對語調,聽起來就像陰陽怪氣。語調是態度的情緒編碼,說話帶笑、聲線穩定,纔有感染力。

3、肢體自然,是最強的信號

走路的姿勢、坐姿的舒展、微笑的幅度……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動作,其實比說什麼更能體現你的內在。

梅拉賓法則提醒我們:人際交往裏最重要的,不是說了什麼,而是你這個人傳遞出的不同於他人的個人特質。

真正的關係,不靠討好,而是靠狀態對等

有人說:“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讓多少人願意認識你。”

當你做到情緒穩定、不卑不亢、語氣溫和、不急不躁、舉止得體、不刻意迎合的時候,你的人際關係自然順暢了。

別人尊重你、喜歡你,未必記得你說了什麼,但一定會記得:和你在一起,TA很舒服。

所以說孫中山在檀香山演講臺上站定,還沒開口說話,全場就鴉雀無聲,那是一種頂級的心理掌控力。他僅憑眼神和姿態,就收穫了人心。

人際關係的高配密碼,其實從來都不是複雜的套路,而是言行一致、情緒穩定、內心乾淨。

別再一味用請喫飯、送禮物去維繫關係了,真正長期有效的社交方式,是成爲一個讓人感到安心、愉悅、有力量的人。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