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議終身喫抗抑鬱藥的老公,沒想到竟被這個小鍛鍊治好了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23

01

三年前,我老公被醫院診斷爲“重度抑鬱症”。醫生告訴我們:“這種情況,可能需要終身服藥控制。” 抗抑鬱藥從此成了他生活的“必需品”。每月近千元的百憂解喫下去,雖然情緒改善了些,但是人始終感覺有氣無力,如行屍走肉的狀態。對一切提不起勁,不願意出門,不願意幹事,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好。

一次經朋友推薦,我們認識了一位研究傳統中醫的老中醫。他聽完情況,沒開藥方,只說了一句:“心病還須心藥。心結不打開,喫再多藥也無用。”他讓我老公去練習“觀息法”每天2次,每次二十分鐘,一個月後逐漸增加的每次1小時,我們當時也是死馬當活馬醫。”當抓了救命稻草一樣抱有希望。

起初的練習還很艱難。讓他安靜坐二十分鐘,比登天還難。一閉上眼,腦子裏就像炸開的馬蜂窩,各種不好的念頭,負面的情緒洶湧澎湃,心根本靜不下來。甚至反而比不做練習時雜念更多。

但是我逼着老公咬牙堅持了快一個月,變化悄然發生。有一天他忽然對我說,觀息法練習中有了平靜的感覺,以往的那些批判、否定的念頭少了不少,似乎也會跳出一些好的畫面和回憶。而自己好像面對不好的念頭、想法能做到一點像旁觀者一樣觀察想法和情緒,不被想法帶走。

02

《抑鬱症打卡自救》一書中講到,抑鬱症真正的病根,是不良思維方式,如果敏感、多慮、追求完美、以偏概全的這種不良的思維方式不改變,抑鬱症是不可能好的。這本書在當時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也更加堅信了我們對推薦認識的老中醫的信心,這本書也是他推薦的,書中具體講到如何按照“觀息法”練習改變思維方式,進而走出抑鬱症。

1、觀息法怎麼練習?

盤腿靜坐,將注意力錨定在鼻孔處,持續的觀察鼻孔範圍的一呼一吸上。念頭(無論好壞)來了,不抗拒、不分析、不跟隨,只是覺察到它來了,然後溫和地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一遍,又一遍。如同中醫大師倪海廈先生所言:“心若不能馭氣,氣必反馭心。” 觀息法正是通過觀察呼吸這個最自然、最中性的生理活動,訓練你的“心”(覺知力)去駕馭那散亂奔逸的“氣”(念頭能量)。

2、觀息法是如何改變思維方式的呢?

培養“覺知力”:持續練習讓你逐漸發展出不會被情緒、念頭影響的心。當情緒、念頭出現時,你能像旁觀者一樣,不會陷入情緒、念頭的認同中。讓自己和情緒、念頭能保持“距離”這是打破妄念思維的第一步。

切斷“念頭-情緒”的自動鏈接:抑鬱時,一個負面念頭會瞬間把抑鬱的人帶入到絕望感中。而觀息法通過一次次在唸頭升起時,不反應、只是觀察,如此一來就切斷了情緒、念頭的慣性反應。

提升植物神經可塑性:有規律的專注力訓練(觀息法),已被腦成像研究證實能改變大腦結構,特別是增強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調控)對杏仁核(情緒中心)的抑制能力,讓情緒反應更平穩,減少被負面思維劫持的可能。

03

當我老公堅持了三個月的觀息練習後,整個人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情緒穩定了,面對煩心事,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瞬間崩潰絕望,而是能用平常心的心態看待問題,並且開導自己。即使感覺自己不能馬上調節情緒時,也會主動的去練習“觀息法”,總之,不會讓自己陷入情緒中。

再一個是自我攻擊少了,對於自己犯的錯或是沒做好的事,他也不會像過去那樣不停的去評判自己,責備自己。轉而能接納自己,變得比較“阿Q精神了”。

一年後,在醫生建議下,他逐步減藥直至完全停藥。如今已穩定停藥一年半,狀態甚至遠好過患病前。那個曾被建議“終身服藥”的人,現在每天精神飽滿地工作、帶娃,並且每週都會堅持3至5次的晨跑。

如果你也深陷抑鬱的泥潭,別絕望:

1、理解藥物侷限:遵醫囑用藥很重要,尤其急性期。但請清醒認識到:藥物是輔助控制症狀的,真正的康復需要思維模式的轉變。

2、堅持練習觀息法:每天至少20分鐘(逐漸增加練習時間)。初期必然困難重重,念頭紛飛,坐立難安。別追求“心無雜念”,走神了就再繼續溫柔的拉回到呼吸上即可。這個“拉回”的過程,就是重塑大腦的關鍵訓練!

推薦配合閱讀《抑鬱症打卡自救》,書中提供了更系統的正念觀息指導。

3、記錄與覺察:強烈推薦使用《情緒自救》一書作爲練習陪伴。每天簡單記錄練習感受和情緒變化,增強自我覺察,清晰看到微小進步。

4、耐心與包容:改變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如同開山鑿石,需要時間和耐心。對自己溫柔些,允許反覆。堅持做好每一天,你自然那就會越來越好。

請記住,走出抑鬱症,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你所面對的不僅僅是抑鬱症,而是改變人生,改變命運,心態即是人生。請加油,朋友們,我老公這麼嚴重都能好,你也一定可以的。

Scroll to Top